首页学术讯息经典著作
更多

对农村法治问题来点同情般的理解

2005-11-21 23:20:05 作者:田成有 来源:成有论法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汉以来的中国史可归结为一部乡村发展史,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实质上是一个乡土农村制导的社会。历史上那些最重要的暴动、动乱、起义和革命均发源于农村:"翻天覆地"的中国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结果,80年代初掀起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及以此为契机而在中国引发的一系列改革也是从乡村点燃,成为中国未来最大多数的"民主直选",仍然选择最缺乏民主意识的农村作为起点和"试验田"。直到今天,我国仍是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我们有十亿农民,我们仍有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现状,农村、农民、农业仍然是参与塑造中国现实与未来的最重要力量。
然而,熟知并非真知,虽然我们一直生活在"乡土中国"之中,生长在农耕文明的笼罩之下,但也许是由于我们每一个人往往最容易忽视自己身边最为熟悉的事物,所以,中国学界包括我本人在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是以"城市"和"西学"等上层的或所谓主流的学术话语进行研究的,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现实而复杂的中国。对乡土社会的研究与其他"虚假"的学术繁荣与"无用"的争论相比,往往缺席得多, 中国乡土社会所发生的事总让我们这些久坐书斋的"饱学之士"搞得始料不及,汗颜得很。我注意到:一方面,农民子弟们由于没有受过较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和接受过新思想的启蒙与洗礼,对于农村的认识始终只能停留在浅层的表面上而无法升华,他们更多地是只有感觉、情绪和纷乱的浅见;而另一方面,那些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离开农村,到了大都市吃上皇粮的人则基本上是来个一去不复返,只在逢年过节时回去逗留几天,获得一些残缺的和零碎的印象,发点牢骚,来点感叹,也就急于丢下农民回到了用钢筋水泥浇灌的城市。慢慢地,我们困在书斋里,陷在想象中,逐渐远离和疏离了农村,与农村、与农民拉开了距离,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类无关痛痒的书本认识和童年残留的印象中。在现代化、后现代化喧嚣不断的弥漫氛围中,在知识分子急于把中国推入现代化的努力中,我们更多地是忙于"观念更新"与"学术创造",往往把"形式制度"与"现代术语"视为生活本身,或者说,往往更多地是学会了从书本的"逻辑的事物"出发,而不是从现实的"事物的逻辑"出发,结果我们在把高、精、尖的理论和非常深刻、晦涩的"外来术语"对照和搬到现实的乡土社会中时,这套书本上的学术语言,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基本上很难找到它们的所指,成为漂浮在知识分子表层思维与语言中的浮萍,我们实在没有作出什么可令人骄傲的贡献与作为。面对农村丰富的现实和具体的生活,我们的理论似乎多少有些黯然失色、无病呻吟、高处不胜寒,我们抛离乡土农村实在太久,太不应该。
庆幸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和兼济意识积重难消。我注意到,近几年来,来自人类学、社会学和法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们看到了乡土农村的巨大转型与变迁,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深层次的目光聚焦在农村这块土地上,一份份田野考察报告,一部部农村问题著述,使得中国学术仿佛又一下子进入了"草根"时代,对"乡土中国"的研究正在成为社会学、人类学和法学等诸领域所共享的一个话语中心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大家倾尽全力,调动一切学科优势资源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讨论"三农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学术时尚。在继前辈学者费孝通、黄宗智之后,王沪宁、杜赞奇、苏力等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来立体透视乡村或村落社会,作出了令人称赞的成绩与贡献,此种学术趋势已经出现,且势头越来越强,这一切,当然让如我等曾经关心过农民问题的后辈感到欢欣鼓舞与激昂催进。
你我都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也许该发出诗人般的高兴,这真是一块"大有作为"的地方,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舞吧。
作为一名学者,我始终在想,如果我们的研究缺乏对中国本土社会特别是底层大众的同情、理解与关注,如果我们只一个劲地关心和编织自己的所谓学术创新与创造,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言词所遮蔽,从而,我们有可能陷入主观建构的宏大叙事中而无法自拔,不知不觉中,我们会形成一种不愿面对现实,脱离于社会的"假、大、空"的风气,我们存在于社会的灵气和贡献也将日趋萎缩和减少。因此,我主张,在坚守学术研究的同时,我们应当多思考一些属于中国的、社会的、百姓的问题,找到自己的学术定位和研究价值,这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能回避、不能放弃。
对我而言,我坦然承认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是地地道道的乡巴佬,我曾有幸分享过田园诗般的乡村景色,也曾亲自体验和饱尝过艰苦的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朴实、忍耐与吃苦精神感触很深。上大学,留都市,当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城里人",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割断我与农村的特殊感情联系,没有做到让农民失望和害怕的"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四年不认爹和娘"的反感与恶心,相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巨大反差,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农村法治恶劣的现实,农民运用法律的困难与阻力,以及希望回报农民的善良愿望等等,都激励我要认识和关注农村的法治问题。
这种关注显然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当今中国,法治现代化最重要和最艰难的是乡土农村的法治现代化,最深刻的社会变迁是乡土农村的法律变迁,最剧烈的转型是乡土农村的法制转型。我深刻体味到,今日农村国家法律的实施与运作困难与希望并存,毁灭与新生同在,过去与未来交织。面对这些活生生的变迁与具体复杂的问题,面对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乡村法治现代化,面对我们占80%人口的农民兄弟,我们确实应当放下心态,放下那些不作边际的论争,走进这块土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一番认真的解读与解决。
关键词:|民间法|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