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婚:女儿国亲历记》连载之十
2006-09-13 12:04:59 作者:宋兆麟 来源:http://book.travel.sohu.com/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第一部分 泸沽湖的传说
第10节 沿袭至今的成年礼(4)
初抵泸沽湖,经常看到孩子们成群在玩耍,他们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当走进母系家庭,又发现家庭中所有成年人是那么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这些母爱、舅爱,给孩子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1.摩梭儿童的“必修课”
从采集、捕鱼到狩猎,从犁地到管理牲口,都是摩梭儿童们的必修课程。五、六岁的小孩就尾随大人到山脚背柴,到河边采集野菜。居住在湖沼地区的孩子,在秋天还要捞菱角、拾野鸭蛋。成年人撵山,舅舅往往带上自己的外甥,教他们辨认雪地和草地上的动物足迹,从中判断动物的种类、大小和去向。平时,舅舅还耐心地教他们如何下地弩、设套索、挖陷阱、驯育撵山狗。在捕鱼活动中,舅舅也要带上他们,教他们逐步熟悉划独木舟、撒网、钓鱼和叉鱼技术。
当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舅舅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犁地能手,专门为孩子们砍制一架小木犁,形制与实用犁架别无二致。孩子们学着成年人的动作,一人在前边学着牛拉犁,一人在中间按压犁辕,一人在后边扶犁。这项活动男女孩子都参加。在碎土、收割、打场等活动中,孩子们也介入其中,一边玩耍,一边学习。
为了训练儿童的智力,还有一系列抽象的教育方法。比如在妇女们指导下教小孩抓拐游戏,就是技巧与数学的训练。摩梭人有一种原始计算工具,即利用石子和粮食粒记数。记数时,取大、中、小石子若干,分别代表百位,十位和个位,然后根据石子的多少,计算数字的多少。这种方法为儿童所习见,是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之一。
在摩梭人的风俗习惯中,保留了不少氏族制度的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绳,迄今仍然有一定的生命力。每个人从能记事的时候起,就经常受到传统风俗的熏陶。老人们经常讲述氏族的历史,教育儿童注意区别对待男女老幼。对老人要尊敬,在路上与老人相遇,儿童要让路;在室内落坐,要请老人坐上席;吃饭时要先把饭菜端给老人。
小孩要懂得爱惜母系家族的财产,不能私自动用,拿别人的东西是可耻的事。吃饭时,家庭成员盘坐在下火塘周围,等候主妇分食。就是两三岁的孩子,也不能抢吃。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尊重主妇分食的习惯。
摩梭人很注意对孩子的体育和军事训练。摔跤是男孩子的主要游戏之一。拉弓射箭,用火枪射击,在狩猎中就逐渐学会了。在儿童游戏中,还保留了两种投掷活动:一种是掷坑,另一种是甩石球。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儿童的灵敏和耐力,培养他们勇敢、顽强的精神,为成年后参加生产和军事活动准备条件。
2.摩梭儿童的游戏
摩梭孩子很喜欢游戏。无论是春天或冬天,经常会有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村口,在草海边做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
(1)“路地”,即抓子。过去用猪、羊拐,现在用小石子。参加者两三个、四五个不等。有男有女,但老人不能玩。在他们看来,老人玩这种游戏会挨冰雹。抓子的方法很多,比较流行的是,在地上排好7个石子,先将第一个子丢在空中,然后在抓地上的石子,再把空中的石子接住,以手中的石子多为胜。当手中握有较多石子时,又全部掷向空中,然后以手背接住,也以多为胜。
(2)“帕地”,即踢毽子。毽子以玉米须做成,后来也用铜钱与麻、鸡毛扎毽。在过年期间最盛行踢毽。
(3)“阿斤窝斤”,简称跳木板,即跳过来跳过去的意思。玩具是一根四、五米长的木板,中央以木桩支起,木板两端各站一人,一人在上,一人在下,彼此交替。男女小孩都可玩耍。
(4)“秋千”,与汉族秋千一样,先搭一木架,架上系绳,少年坐在绳上前后摆动,以高为美,互相比赛。
(5)“都刻”,即投坑。先挖一小坑,在两米远处投掷石片或铜钱,每人先掷一次,以石片距坑的距离远近排先后名次。在名次排好后,第二次往坑内投掷,以入坑者为胜。后进者,再以瓦片击之,以打中者为胜。以男孩玩耍为主。
(6)玩“打米”,即玩弓箭。以木为弧,拴线为弦,削竹为箭。男孩从小习箭,以树支为靶子。
(7)抱“么么”,即抱布娃娃。有的是背在身上,认为娃娃是背者的妹妹。布娃娃由母亲缝制,交给小女孩玩耍。
(8)吹“修力”,即吹竹筒。玩具是一段竹筒,长12厘米,直径2厘米,中间皆空,一头含在嘴里吹,发出单调的声音。以男孩玩耍为主。
(9)滚竹圈。玩具有一个竹圈,直径80厘米,先将其滚动起来,后持一木叉,不断推动竹圈滚动,这是男孩的玩具。
(10)打水漂。这是沿海小孩的游戏,他们多在海边选择一石片,以薄为宜,斜身投向水面,石片与水面平行而飞,看石片在水上能漂击几次。
(11)“那那比”,即藏猫猫。一群小孩玩耍,先有一人躲起来,别的小孩寻找,被找着者为输,可唱歌,找不到者为败。
(12)抱鸡蛋。选一人为母鸡,俯卧地上,胸前抱三个石头为蛋,别的小孩来摸蛋,借机偷走。母鸡双手护蛋,二足踢对方,谁被踢中为败,母鸡由败者代替。
另外,还有鹰捉小鸡、摔跤、跳高、赛船、游泳之类的游戏。
这些游戏,许多是来自生产劳动,是对成年劳动的模仿。与男女分工相适应,小孩的游戏也是男女区别的。正是少年的这些游戏,才传播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成长。
摩梭人婴儿满月后,因为母亲要劳动,即由祖母照料。小孩会走路以后,就在祖母身边玩耍。五、六岁以后,成年人才开始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当地民谚说得好:“小罐好盛酒,小孩最听话。”
3.长者为师
泸沽湖过去没有学校,家族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场所,长辈、兄姐就是老师。在母系制条件下,儿童不是生母的私人财产。除哺乳期外,小孩都生活在公共住宅内,由年迈的祖母照顾,所有母系家族的成年人对儿童都负有教育责任。
在儿童教育上,舅舅是一个重要角色。一般说来,母亲更侧重教育女儿,舅舅不大过问外甥女的事,而对外甥则倍加关注。他们是男孩最亲近的男子。男人必须掌握的有关生产技术,诸如农业、放牧、赶马、纺织以及木工活,通常总是由舅舅传给外甥。孩子们也十分尊敬舅舅。当地流传的民谚说:“男亲舅大,女亲娘大”,“不能往锅庄上吐痰,不准在舅舅面前说坏话”。一次,我借宿在木里县利家嘴村摩梭家中,发现舅祖正在拿一个破手电筒当照相机,为他的甥女的孩子们照相,老人那样诙谐,孩子们却极为认真。舅舅与儿童的亲密关系,与生父对子女的痛痒不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的母亲和舅舅,他们的性格、品质和生产技艺对子女具有重大的影响。母亲善于管理家务和纺织,女儿很可能也是一个持家能手。舅舅是一位出色的猎人,在他的外甥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两名高超的猎手。母传女,舅传甥,这是母系制下知识传授的基本渠道。
摩梭人对儿童极为爱护。他们主张耐心的教育,反对粗暴的打骂。即便偶尔责骂孩子,所用词汇和口气也较温和,比如说些“不害臊的”、“调皮的家伙”之类的话,不会用粗野的词句。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