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间法社会调研
更多

《走婚:女儿国亲历记》连载之二二

2006-09-13 12:14:14 作者:宋兆麟 来源:http://book.travel.sohu.com/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第二部分 “肖波”访谈录
第22节 走婚的盛行(3)

    (四)走婚的性质

    关于走婚,一般认为是对偶婚。实际上,它属于氏族群婚的范畴,但已在向对偶婚过渡。

    在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对偶婚和对偶家庭是连用的,往往还作为同义词使用。对偶婚意味着一对配偶组成的家庭,特征是:(1)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2)多妻和偶尔的通奸仍然是男子的权利;(3 )多半要求妇女严守贞操;(4)婚姻关系很容易由任何一方撕破;(5)子女仍然属于母亲 。

    摩梭人的走婚,显然不具备上述的前三个特征,这正是区别于群婚的关键所在;而只具备后两个特征,这却是群婚特征的继承。所以,把以男女双方各居母方、通过走访过婚姻生活的、不稳定的、并往往是多偶的阿注婚称为对偶婚,就未必恰当了。

    之所以有人把走婚当作对偶婚,立论的依据多是引用恩格斯的这样一段话:“某种或长或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制,在群婚制度下,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他对于这个女子来说,也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  摩梭人的阿注婚,正是在众多的阿注中,有一个长期阿注这样一种类似“主夫”、“主妻”的情景。

    实际上,恩格斯这段话讲的是成对配偶制的起源和孕育,并不是说以上情况就属于对偶婚这个阶段。相反他指出,上述情况“在群婚制度下,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正是由于群婚制度下存在着成对配偶制,使得“在不小程度上助长了传教士头脑中的混乱,这些传教士们有时把群婚看做一种杂乱的共妻,有时又把它看做一种任意的通奸”  。所以,如果认为走婚与上述情况相似,那就是说走婚是属于群婚形态,由于它长期延续,对偶婚的因素早已日益增长了。

    澳大利亚土著的级别群婚是迄今所知最原始的群婚形态,“它是往往分布于全大陆的整个一级别的男子和同样广布的一级别的女子的群众性夫妻关系”  。这样一种包括众多人口的群婚,是一种什么光景呢?恩格斯描述说:“这种群婚,如果加以详细的观察,决不像习惯于娼妓制度的庸人幻想所描绘的那样可怕。相反地,过了许多年以后,人们才仅仅开始猜测到有这种婚姻存在”。“它是一种不牢固的个体婚制,而在某些地方则是间或有通奸行为的多妻制”。只有“花费许多年功夫,才能在这些婚姻关系中发现一种调节法则,根据这种法则,一个外地的澳大利亚黑人在离开本乡数千公里的地方,在说着他所不懂的语言的人们中间,往往依然可以在一个个地方或一个个部落里,找到没有一点反抗和怨恨地甘愿委身于他的女子,而有着几个妻子的男子,也愿意让一个妻子给自己的客人去过夜。”因为“这些女子属于客人的通婚级别。”

    可见,最原始的级别群婚,从理论上说是整个级别的男子与整个级别的女子的互相婚配,但人们所观察的却是:“例如,在卡米拉罗依部落里,孔博婚姻级的全体男子被认为是穆利婚姻级的全体女子的可能的丈夫。但这只是理论上如此。而在实践中,这些婚姻权利只在极个别的场合实现。”“比如在某个全部落的集会和节日时,在战后媾和时,按照习惯,在这个时候实行交换妻子,等等。” 可见,澳大利亚土著实际上只是保留了群婚的残余。人们是通过“结婚”缔结个别的婚约,并通常实行夫方居住婚。

    用摩梭人的走婚与澳大利亚土著的级别婚相比,前者并不比后者稳定。相反,从夫方居住和以结婚缔结婚约来说,澳大利亚土著的婚姻更具有对偶婚的性质。所以,澳大利亚土著的级别婚的实践和摩梭人的阿注婚,只是一种群婚的过渡类型,两者各具特色。这两种婚姻形态,在婚姻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传统的看法认为,对偶婚和对偶家庭“相当于母权制的发展阶段” 。从美洲易洛魁人和摩梭人的情况来看,对偶婚是母系氏族晚期的婚姻形态,是氏族群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环节。正是以对偶婚为基础,对偶家庭才得以发展和确立。

    还应该说明的是,阿注婚虽然在选择上是多偶的,有一定自由,但生活极不稳定,对双方都不利,尤其是到了晚年,男子颇有孤单之感。同时杂乱的性生活,性病也是对当事人的严重威胁。

    据说,摩梭人原来70%~80%的已婚者有性病。人们提到性病,大多谈虎色变。初抵泸沽湖,有好心人告诉我们,患者刚坐过的热地铺或小凳,不要马上坐,否则会传染上性病。更可怕的是,过去当地没有专门的卫生人员。以永宁为例,直到1956年始设卫生所,有医务人员3人,1962年增至5人,当年就疗人员达26860人次,在金江乡还设有医疗点。国家和省皮肤性病研究所对当地性病很重视,1958年在当地调查5个月,普查3千人。1960年对永宁各乡的性病治愈率很高,有一些三、四十岁的妇女,病愈后还生了小孩。后来又有很大改观,使性病病发率大为降低,有效控制了性病的流行。

    由于性病发病率较高,约占50%左右,直接影响生育,1956年有25%的妇女不育。所以,当地生育率低下,人口增长慢,据统计,当地人口增长率为6‰。是全国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地区,不仅生育少,病态婴儿较多,有8%的婴儿患有发育畸形、聋哑、白痴之类疾病,加之卫生、迷信和医疗条件的关系,婴儿死亡率高达33%。

关键词:|wu|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