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间法社会调研
更多

《走婚:女儿国亲历记》连载之四十

2006-09-13 12:45:32 作者:宋兆麟 来源:http://book.travel.sohu.com/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第三部分 男娶女嫁
第40节 地肥水美泸沽湖(1)

    泸沽湖是一座美丽的高原湖泊,方圆一百多华里,在湖的周围是一片山间盆地,土地肥沃,雨量充足,非常适于农业生产。

    (一)农耕

    1.土地种类

    在泸沽湖地区,起初利用的土地皆为平坦地,伴随人口的增加,也在附近开垦了若干山坡地。因此形成多种多样的土地。总的划分,有旱地和水浇地两种。旱地包括火耕地、山地和园地。水浇地皆为平坝地,可以利用水利浇灌。

    (1)火耕地

    摩梭人称这种土地为“西赤”,即开荒山的意思。通常在八、九月以铁斧和砍刀砍倒树木,经过几个月的日晒之后,于来年二、三月点火焚烧,火熄以后稍加平整,均匀撒上草木灰,就可以播种了。火耕地只能耕种一、两年,然后就丢荒,变成二荒地,经过三、五年以后,又从头再来。

    (2)山地

    这是在山坡上多年耕种的土地,分为黄泥巴地和二巴地两种。黄泥巴地位于半山坡上,因多黄土而得名。这种地雨水多了容易土质流失,天旱少雨又容易板结。适合种植玉米、荞麦,产量不稳定。二巴地的地势比黄泥巴地略低,粘性较大,通常适合种植小麦、土豆。

    (3)平坝地

    这是在山下湖边的平坦土地,因地势不同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红沙地,地势较高,因土色发红又含沙多而得名。它是由山上流下来的冲积土所形成,因含沙性,粘性较小,雨水容易下渗,既不怕涝,又不怕旱。适合种植玉米、土豆。另一种为黑沙地,原为湖底,多腐植质,后来水位下降,开辟为耕地。这种土地比较疏松、肥沃,缺雨水容易板结,所以怕旱不怕涝。在适合灌溉的地方,平坝地又是水浇地。

    (4)园地

    这是在房前屋后的平坝地,一般总是以夯土墙围筑起来,防止牲畜践踏。这种土地施肥多,可以浇水,适合种植蔬菜和麻。

    以上几种土地,除火耕地外大多已经固定化,可以连续耕种。当地对土地的计算,以架为单位。所谓一架地,就是一组牛耕(二牛二人或二牛三人)在一天内所能犁翻的土地,相当于《蛮书》上的“一双”。《(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地理志“大理府风俗”条称“田四亩曰一双”。摩梭人的一架地,因牛力、土壤和季节差异而不同,多者四亩,少者两、三亩,平均折合一架地三亩左右。

    2.农具

    摩梭人的农具比较落后,尽管已经使用犁铧、锄头和镰刀这类铁器,但木农具还占有重要地位。

    (1)犁,摩梭人称“日鲁”,这是一种二牛三人犁,属二牛抬杠犁的一种。其中犁铧称“之阿”,等腰三角形,长33厘米,宽24厘米,由汉族和本族工匠铸成。犁板称“柴蒂”,原来为木质档泥板,长25厘米,宽15厘米,后来从汉族地区输入犁镜,长35厘米,宽17厘米。犁辕称“阿古”,长420米,特点是一长,二辕头与抬杠不固定,用绳索相连,绳长60厘米。犁杠称“暗恩”,长330厘米,两侧各有二孔,可穿绳套牛颈。此称“义喀”,汉意为牛肩绳。长50厘米。犁箭高0.8米,与辕固定,犁柱高130厘米。犁底称“阿沟”,长75厘米。此犁的优点是耕地深,能调节深浅,土质软硬都能适应,缺点是多占人力,犁架过大,转弯不便。

    民主改革后传入一种曲辕犁,摩梭人称“义都”,有犁底,长65厘米,又有犁铧和犁镜,前者长30厘米,宽15厘米;后者长33厘米,宽18厘米。但无犁托。由一牛或两牛拉挽。犁地扶犁,可男可女。二牛三人犁,扶犁者不如掌辕者重要,因为后者不仅需要强健的体力,还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这样才能控制耕地的深浅和方向。当地有句民谚说:“掌辕的人是师傅,扶犁的人是徒弟。”可见,二牛三人犁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方法。

    (1)铁斧:火耕的主要砍伐工具。

    (2)砍刀:摩梭人称“呷达米”,又称弯刀,既便于砍树,又能勾拉树枝。

    (3)挖锄:摩梭人称“除苦”(尖锄),它是在鹤咀锄式木柄上,安一尖状铁刃,供垦荒翻地使用。

    (4)木锤:摩梭人称“库都”,它是在一根上木柄上,安一尖头或平头,是一种碎土、平地农具。

    (5)方耙:又称“义车”,它是在一个长方形框上,安五排带齿横木,长2米。宽1.8米。由一牛牵引。

    当地播种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撒播,比如稗子、麦子和荞子,所用工具仅仅是盛种子的竹筐和布口袋。另一种是点播,比如玉米、南瓜、豆类。

    (6)木质鹤锄:摩梭人称“斯瓦苦”。由天然树叉砍制而成,长20至30厘米。这是当地的采集和播种农具。

    (7)尖刃鹤嘴锄:形制与挖锄相似。

    (8)薅锄:摩梭人称“花拔”(板锄),锄头圆肩、平板,安长柄,是主要的松土、除草农具。

    (9)马鹿锄:摩梭人称“责任”,它是在长柄木锄的刃部,安一凹型铁套刃,形制如同汉代的铁口锄。

    当地仅在玉米、土豆和豆类地上中耕除草;麦子、荞子和稗子不除草。在圆根地里一般就用手拔草。

    (10)镰刀:摩梭人称“舒古”,有平刃镰和锯齿镰两种。

    (11)荞棍:一根长一米多的木棍,供打荞子和玉米使用。

    (12)枷:摩梭人称“恰拉”,由两根木棍联结而成,一粗一细。有趣的是,他们还把粗棍叫做母棍,细棍叫做子棍。

    (13)竹扫帚:摩梭人称“巴租”。

    (14)脚碓:摩梭人称“木朱”,由一人脚踏,一天能舂40斤粮食。

    (15)手磨:摩梭人称“脚立”,小型石磨,有一摇柄。一天一人能磨30斤粮食。

    3.耕作技术

    摩梭人尽管农具落后,但很讲究精耕细作。

    (1)耕作

    摩梭人对土地要经过多次耕作,耕后土块较大,还要用木锤和锄头碎土、平地。有一首《碎土歌》这样唱道:

    三月份的土地,

    由女人来打。

    我们不打谁来打?

    有水的地方,

    三月份撒下燕麦,

    七月份就收割了。

    这首碎土歌反映了妇女从事碎土的劳动过程。

    当地实行休耕和轮作。休耕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火耕地种植两年后,弃而不种,变成二荒地,经过三、五年丢荒,再开垦为耕地;另一种是平坝地,由于土地充足,为了恢复地力,把一部分土地休闲起来,任杂草丛生,过一、两年再垦为耕地。过去,永宁坝区就分为三个轮作区,每个轮作区分别实行部分休耕。

    这里,不妨再详细说说摩梭人的二牛抬扛,它对研究古代“二牛三夫”犁具有借鉴意义。

    当地的犁由松杉木制成。下有一根犁床,底面平滑,前头偏尖,供安犁铧。犁铧形制呈等腰三角形,长33厘米,宽24厘米,重七斤多。因没有犁镜设备,翻土尚可,但不能碎土。所以,翻起来的土块还要用马鹿锄破碎、平整好土地后再播种。

    犁床后安有向后上方倾斜的犁柱,长1.3米,两者夹角为112°,顶部有一个犁手,长12厘米,供扶犁者把握。犁柱中央偏下,向前安有一根笔直的长辕,长4.2米,直径一般为15厘米。犁床略粗于辕,而犁柱略细于辕。长辕前方有一孔,供穿绳系横木,这根绳子就是犁索,又称索链。犁索系的横杠,也就是牛轭,长度仅次于长辕,计3.5米。牛轭中央由犁索拴引犁辕,牛轭两侧有绳套,以便将牛轭压拴在两牛的肩上,故名二牛抬杠。两牛之间相距很远。

    摩梭人的二牛抬杠还没有犁秤,犁柱和犁辕的夹角是固定的,因而无须以犁评调整深浅。这一点就比有犁秤的犁落后得多。牛轭和长辕是以犁索联系的,具有较大的活动余地,犁索长60厘米,所以,上下左右均有回旋余地。在一般情况下,犁铧入达13厘米,因土壤松紧不同,二牛拉力急缓有别,因而犁索是经常变动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一般说来,忽左忽右干扰前进的方向,忽上忽下影响犁地的深度。在犁柱和长辕夹角固定的前提下,当犁辕上升,长辕与地表角度扩大,犁铧也上升,入土则浅;犁辕下降,长辕与地面角度缩小,犁铧也随之下降,入土则深。同时,因种植对象不同,翻地中耕有别,对翻土深度的要求也不同。这就需要人力控制长辕,借以调整深浅。由于犁辕修长且重,这项工作是扶犁者所不能兼顾的,而牵牛者又相距很远,所以只能由第三人来掌辕。

关键词:|wu|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