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D村调查笔记(一):村庄的历史与概况
2007-05-02 22:16:56 作者:郭鹏群 来源:新农村发展研究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豫北D村调查笔记(一):村庄的历史与概况
D村位于河南省最北端,与河北省相望,属华北平原南部,是安阳县东部一个自然村划分出的三个行政村之一。D村交通方便,距离安楚公路约1公里,与镇政府相距2公里,距离安阳市区25公里,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基础的村庄。全村现有农业人口约700人,160户,耕地700亩, 3个村民小组,11名党员,规模以上企业2家,专业养殖户35户。农民以经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村集体经济无任何收入。 [i][①]
D村现在主要姓氏有高、杜、郝、魏、庞等,其中高姓占全村人口35%,相传祖先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杜姓占25%,相传祖先明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郝姓占20%,在1920年代从北郭乡豆官营迁移此地;魏姓、庞姓各占10%,还有一些小姓。其中第一村民小组,200多人,40户。主要是郝姓、杜姓,其中郝姓占40%,杜姓占60%。280亩耕地,人均8分地。第二村民小组,160多人,160亩地,人均1亩。主要高姓,有100多人,还有李、魏姓等。第三小组,200多人,200多亩地,人均1亩。主要是高姓,有100多人,还有陈、魏姓等。 [ii][②]
相传很久以前,在邺东五十里处,黄河与彰河相距只二里许。两河之间,枣林丛生,在枣林掩映之下有一村落----枣林村。后彰河北移,黄河南迁,留下一片广袤的河水冲积平原。枣林村也因土地增加,人口增加,分为南北两个自然村。相传一位宰相骑玉麒麟出京巡视,路经枣林村时,玉麒麟旅而不前,这位宰相于是下坐骑,环视前后左右,发现这是风水宝地,改名为麒麟村,言罢欲启程,但坐骑玉麒麟不但不行反而卧而不起,宰相顿觉蹊跷,遂命随从摆设香案,面南向空而拜,忽见南际天空瑞气千条,祥云万朵。宰相即命村里长者找来四块砖瓦,在玉麒麟卧地之南,简设成庙,名曰“觉云”。至此,玉麒麟奋蹄,宰相欣然而去。后那位宰相回转京都,面奉君王。君王先是奇之,后而龙颜大悦,随赐村名为“麒卧村”。后村民感
从村冶方面看,D村现有四个村干部,分别是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和计生专干,村小,用干部要用钱,没有设专职村民小组长,但村干部工作要忙一点。村干部工资比较低,每人每月140元,没有差别。镇政府一年财政转移支付给1.2万,其中工资7800元。 [iv][④]
D村所在地区1947年解放,1949年土改,当时全村(自然村)有100多户,800多人。当时规定,不到2.5亩都算贫农,要分给土地,占90%。中农,人均2.5亩。富农,人均超过2.5亩,雇过长工。富农,最多的有100亩土地。全村中农有7、8个。长工有外村的,也有本村的,土改后,外村的长工回本村去了。
当时富农一般家里有4、5头牛,还有骡子、大车、犁、耙等,土改时都被分了。把牛分给最穷的,最穷的分得多,衣服(嫁妆)也分了。房子也分了,人搬进去住。没有听说分钱。富农有高氏兄弟三人,挨过批斗,文革时也戴过高帽子,其子女也受影响。分地后,产量高一点,但差别不不大,麦子每亩收50-80斤,收100斤就算好的了。玉米每亩收几十到100斤。当时灌溉主要使用土井,全村有10来个,10多米深,水位
1955年建立了互助组,当时全村70-80%的农户参加了,一个组有70-80人,10多户。1956年,建立了生产队。入队时,家里买的牛集中到队里,由大家来评做价,然后集中到社里统一养。1958年,成立高级社,全村(自然村)成为一个社。从1958年到1961年吃食堂,共四年时间。1961年下半年散了食堂,当时有5、6个食堂。家里不做饭,在食堂吃得不太好,只吃了一年饱饭。1958年大炼钢铁,队里领着去炼,棉花在地里也没有人管,一顿能喝7、8碗稀饭,没有馍。1963年村庄被淹,得浮肿病的人不少,大概有10%,还死了几个人。当时产量要报高调,全县要实现“
1961、1962年兴修水利,通过洹南灌渠、彰南灌渠、岳城水库浇地,50%的耕地成为水浇地。其他的地,还用井浇,又打了10余眼井,每眼井10多米深,水位3、
1964年,“小四清”,清经济,干部缺不了有问题的,但事不大。“大四清”,1965年、1966年,侧重经济,大队干部没有被免职的。只有一名干部因男女关系,作风问题,撤换了。“文革”时,本里分新联委、老联委两派,曾用猎枪、步枪,在南地打。后在北郭乡吴新村、吕村棉站武斗,打死过人。“革委会”成立时,干部有7、8人,设有支书、副支书、村长、副村长、妇女主任、民兵营长、治安主任。成立过宣传队,唱《红灯记》、《沙家浜》等,“胡闹”了1-2年,当时宣传队有20-30人,年轻人为主,常山村的老师来教。在春节前后,唱2、3天,夜里唱,街里的人们都去看。感觉有意思。
工分,最高每天0.8-0.9元,最低每天0.2-0.3元,当时1、2队高,主要是领导得好。1970年以后,小麦每亩500斤,玉米500-600斤,种红薯的多,红薯产量高,最多的时候,每亩达到2000斤,5斤红薯顶1斤粮食,而且产量稳定,种植占耕地的三分之一。搞棉花试验田,春天种,占耕地三分之一,这里属棉产区,上面供肥料,口粮标准也高。1998年,不再属产棉区,原因主要是虫害,用工太厉害,打药成本高。
家里经常吃白馍是1984年以后的事了。1982年分地,散了生产队。当时大队几十间房子都卖了,大概有几千元,但钱没有分,当时乱了。这些钱用来打井,4、5眼,一眼进要花费5000-6000元,井深70、80米,水位10多米。另赔偿郝凌云7000、8000元。分地时,以生产队为单位,好、坏地配着分,然后抓阄。分队有11个生产队,人均1.2亩。人均地最多的是6队,人均1.5亩,最少的人均1亩。
1988年前大队分成三个行政村。原因是队太大,不好管理。主要是家族势力,文革时期形成的派性等因素造成的矛盾。大队在分村后,既没有债务,也没有财产。 [v][⑤]
1996年分村后D村进行了土地调整。整个调地前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调地时,由支书、会计主持,在支书家开了3-4次村民小组会,本小组有70-80户都参加。当时地多的人开始不愿意退,但经过做工作,地少的人找地多的人说,一次不行,就多次找,最后多地的人也没有生气,信政策。但是退地的人只愿意退小块地,不愿意退大块地。土地调整以退地人的意见为准。调地后,亲兄弟之间可以换地,不在乎地多地少,以便土地集中耕种。堂兄弟之间不好说。 [vi][⑥]
分村后D村的税费实行一税制。1998年,每年阴历5月收小麦后,交公粮、提留。没有钱,就交小麦,每亩交130斤。农户先把小麦拉到公社粮站(如果是每斤小麦0.60元,就交78元),公社提50-60斤,留下的是村里的(80-90斤),代村里干部工资和其他开支。有现金的交现金,但交现金的只是一少部分,有3-10家。1999年,上面要提多,每亩收147斤,当时小麦每斤0.57-0.60元,每亩合84元。当时盖房子占了机耕地也要交。在交税费时,是顺民的,自动就交了,不是顺民的,公社来一个集体收,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强制收。D村的顺民多,占80-90%,集体收时,乡里的一般干部配合村干部收。2000年,每亩收140斤,2001年每亩收137-140斤,2002年每亩收140斤,2003年,2004年就不收了。最多的一年向乡里交了1.2万元。
义务工,16周岁以上的每年5-7天,主要用于修路、修渠道,一个工合10元。村里修路修得多,离安楚公路近,乡里要求严,公路旁的树上要画红道。村民出工的多,出工的占8-90%。村里一开广播,80-90%就到工地上了,不来的,下午就罚款。如果不来,找人替干也可以。没有出义务工的收钱也容易,到家现场就收,然后把收的钱给干活的人。
修路时按劳动力分,两个劳动力如分
D村春季外出务工的有100-200人,没有结婚的女性大约占三分之一,结婚的女性一般到安阳打工,有10来个。春天时,出去打工的人最多,主要是跑运输、搞土木、纺织,做衣服等。有的去北京,有的去安阳,当天不回来,工资最低每天20元。女排也有到石家庄、北京的,天冷了就回来。阴历10月半以后,不变天到10月底。到了阴历10月,村里的人就多了,但村没里没有组织什么活动,主要是打麻将(男的,玩3、5元的,女的玩0.3-2元)。村里玩麻将,如果玩10元、30元、50元,一场下来,输赢在1000-2000元。老人玩麻将一般在0.3-0.5元,一场下来输赢30-50元,老了没有事。2000年时,老人玩时是0.1-0.2元,就是一直输,才输2、3元。
全村一般户占60-70%,这样的家庭有饭吃,有住的,有钱花;富裕户占不了三分之一,20%多一点;穷一点的,有20-30户。一般户一年收入是一亩地收500元,再加上外出打工的收入。外出打工,大工一年可以挣1-2万元,小工一年1万元。富裕户,在外做生意,跑运输,弄工地,开门市;穷一点主要原因是空里没有劳动力,小孩多,生病,伤残等。 [vii][⑦]
D村天主教徒占三分之一,大概有120-130人,有30来户。整个自然村有150个教友受洗。没有领洗但参加活动的不多。D村有50个人,未受洗的有20人。经常到教堂参加活动的,男的有5人(成人),其余都是女的。整个镇奉教的估计有300-400人。教友中大的有70-80岁,小的18岁,主要在30-50岁之间。村里的教堂是1999年开始建的,建了1-2年。2001年建好主体,2002年建的西楼。2003年村里的教堂住进了修女。 [viii][⑧]
D村民风很好,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无一例老年人和妇女自杀的事件,家庭关系比较和睦,对老年人比较尊重,很少有虐待老年人的事情发生。
D村里的纠纷主要是家庭争吵、地边事、四邻之间宅基地(地皮,有时仅几公分)。家务事一般找老家长,也有找辈份低、但能力强的。如果找到辈份低的人,辈份低的人也要去找老家长,可以主动出主意,但不能让老家长丢面子,要把老家长推到前台。如果不找,一般就不插手。有纠纷时,与你合得来,就会找你这个老家长。如果与你有矛盾,就会少找你这个老家长了。说服力强、工作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老家长,管的户数就多一些。
对于传统的乡村社会来说,村民间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便是基于婚姻和生育而建立起来亲属血缘关系,乡村社会内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社会结构是亲属称谓及其权利、义务结构。目前D村所在乡村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由媒人介绍,小村媒人有4-6个,大村有10多个。村与村之间的媒人相互联系,形成了网络。网络幅射范围是以本村为圆心十几里的距离,基本上在本乡镇的区域,半径
目前村内(自然村)通婚的占50%,一般愿意找距离近的,能够方便地相互帮忙。村庄里近年来存在同姓通婚的,但会有人认为奶奶辈的与孙子辈的结婚,“作风不好,不要脸”。
做媒成功后,媒人一般得报酬400-600元,与合作的媒人各分一半。一年能介绍成10对,就挣2000元左右。但关系不错的,也少收,如战友、亲戚、邻家等只收100元或者50元的。
D村里近20年没有离婚的。目前有一家正闹离婚,原因是结婚5、6年未生育。男的要离婚,女的不同意。现在女方已经把东西拉走了,还要钱,要财产。这家条件不太好,男方母亲长期有病。女方的父亲认识村主任,来找村主任调解的。村主任解过一次,说不能生,可以抱养一个。男方家没有钱,女方家可以拿点钱。现在抱养一个男孩需要2、3万元,抱养一个女孩需要几千元。男方的家长未管过
在所有的乡村文化中,婚俗中的传统是最顽强的。D村所在乡村的婚礼要经过以下阶段:
提亲。由红娘、月老、媒人介绍。说媒,一般是媒人领男的到女方家,父母不去。本村的媒人有李XX(60岁,干了2、3年)、李XX(60岁,干了10来年)、庞XX(50岁,干了5、6年)、庞XX(70岁,干了10来年),女的说媒的不多。90%成亲是经媒人介绍的,比较专业,一直跑。由亲戚、不赖的勾联介绍的不多,不是职业的。
小见面。男女见面,相互了解,问问年龄,家庭情况,个人长相。男方以父母为主,由红娘领着男方到女方家,这时去的家长是代表性的,主事的人(能理事的人,一般是关系不错的)也去。主事的人不一定是同姓的,但一般情况下,同姓比较多。女方都参与,包括女方的父母、姑姑、姨都来,比较隆重,主要是看人才,相貌。男家要买点糖、烟、干果等就可以了。主家主要是烟招待就。第一次见面比较随便,女方父母看看,其他人不来,如果不行,女孩就不见了。第二次见面时(如果看中了,离第一次见面2、3天就可以),男、女青年可说话。“现在孩子都疯了,不用媒人介绍自己就搞到一起了。”
定亲,也称大见面,比较隆重,男家要买烟、酒、糖,也适当买点菜,还要上盘子。根据家庭情况,可以上6个盘子、8个盘子、12个盘子,但必须是双数的。这次见面要要相互交换手续,相互赠送东西,男的给几百元钱,女的给个笔记本等。还有乱的,乱要钱,这属于节外生枝,不合程序。一般是在中午,父母、哥嫂、姐妹要来,家长也要来1、2位,家长应该是社会面上的,能理事。D村各姓都有几位家长参与,办事以本家自己为主,那位家长来要看关系,能否顺利办成事。
定亲当年一般不成家。在成家之前,逢年过节男方要给女方送礼。八月十五,送月饼、鸡、苹果、烟等,到了冬至,送后腿肉,一般20多斤,要100多元,过年,也要送一刀肉。过会时,也要送礼,一般男方要送200元,给女方买点衣服,表示敬女方,也有爱的意思。定亲后最多隔2年才成亲。
案例:
从定亲互结婚,一般一年左右的时间,也有2年的,或者几个月的。如果男方家里没有5间房,女方是不会嫁闺女的。5间房要花3、4万元,盖楼要花8-10万元。一般平房就可以了。一般不到结婚年龄就结婚了,任大队罚钱。早婚早育,乡里有制度要罚钱。
迎亲。典礼前,女方要的东西要准备好,嫁妆、用品要买齐。这个没有边的,浪费的比较多,如有的还要空调。一般户要花10000元,要准备组合柜、老板桌椅、电视、冰箱等。典礼时,厨房里的事。一般情况下,女方来100人左右,至少要开15桌,每桌8人。要做二期饭,一是亲戚、朋友、相好不错的,还有家长,上午以前女方不来也要招待,吃杂菜或者摆桌(杂菜是下流户办的,一般要摆桌),按人员衡量,一般8-10桌。二是后代专门招待。如果家族大、亲戚朋友多,女方来150人左右,要摆40、50桌。自家的,一般3辈以内的来。办一桌,在食堂要花150元,在村里自己办要花100元。
小孩典礼时,头三天,要找10多个厨师,炸肉、弄菜,这时一天要发三盒10元的烟,但厨师并不抽,而抽放在盘子里的散烟,这三盒烟就由自己装起来了。典礼,一般开50桌,每桌8人,一桌100元。女方来到时,下车时,要装灯泡,要300-500元,不给不下车,还要嫁妆钱800-1000元等,规矩多得是,一般户没有1万元过不了那天。接新娘时,要租10辆车,一辆车300元,共需要3000元,放炮要花500元。结婚典礼时,用8-12辆车。结婚要照婚纱照片。送闺女时,娘家人多的有几百人。上礼的,主要是姥姥、姨、姐妹、姑等,还有门上的,供的来的,经常来往的,一般上50-100元。嫁闺女,不需要花钱。
也有收礼多的。但一般户收礼约1万元,也有少的,只有1000-4000元的。
典礼时,自己家里的亲兄弟要全到,堂兄弟,三服、五服内中来一个人做代表。
做辑。典礼后第二天,女方的老家长要来,主要是爷爷、父亲、叔叔、大爷、兄弟,还有亲戚,一般有10-20人,他们典礼当天不来。招待与典礼规格一样。
典礼第三要回娘家,称回门,在娘家吃顿饭。
新媳妇进门后,要拜坟,给长辈、家长磕头,认认家,这时直系亲属要给钱,称开开包,一般给50元。如果姑姑、姐妹第二天来,也要磕头。但这些也有不做的了,也没有人说什么,不讲究了。现在大概的一半按规矩做,但亲属一定要开包的。
关于红白事往来。红白事往来一般是家族比较近的,家族一般分了几股了。如果动三辈的人,四服、五服的一户一男一女做代表。五服要动,人多就吃得差一点。一般动四辈。其它关系好的,有往来的,也叫外姓的。
总管,一般来说,有老家长,有大队干部,大队干部去了也要听老家长和本人的意见。管事的人,办完事后,要给主家余点钱,不能全部花完了。管事的人,一般是家长、村干部,叫总管。帮忙的,主家要请,就找兄弟也要请,要讲个礼数,打个招呼。来帮忙的,也有不上礼的。帮忙的人有10多个,平时对劲的,要系上红带的。女方送亲的也系红带。兄弟不串忙,负责招呼客人。做饭的有5、6个人,村内有专门做饭的3、4个。帮忙的要负责倒水、放板凳、上菜。
孩子出生后,要做满月,也有做九天、十二天的。这属于妇女的事,娘家、后代要拿斗米、斗面,100个鸡蛋来,亲戚、朋友也是来个妇女提上鸡蛋,也有提鸡、鱼的。婴儿庆日形式小,主家一般不找管事的,找两个厨师就行了。现在一般办桌,办8-10桌。
D村的人情往来,主要是婚丧二事和赶会。做寿、乔迁新居、生孩子,一般不办酒席。办红白事,主要亲戚、关系不赖的来往,过生、祝寿的不多,上礼一般是30元、50元、100元。生小孩做九天,主要是女性来往。
赶会、串亲戚案例:本村的会是二月十六,家里来10来个人。都是老姐妹、舅舅、姨、姑姑,还有姥姥家的姐妹,都是近亲戚。家里条件不太好,一般准备高档的杂菜和酒。去其他村赶会,主要去2个村,一是吕村集的小满会,二是寨子的二月二会,有亲戚。
红事,男方办酒席,中等是30-40桌,条件好的家办50-60桌,每桌8人(以前是每桌6人,1990年以后改为8人一桌),一桌菜要花费100元,不包括烟、酒。每桌席要放3、4盒烟,烟的标准是4-5元一盒的,办事时要准备一箱烟。
人情往来花费。村干部花费要多一些,如支书一年要花4000-5000元,村主任、会计花1000-2000元。镇政府干部有事时要给支书、村主任下请柬,财政上的干部办事时要给会计下请柬,每次要上100元。一年的支出主要是腊月以后,这时结婚典礼的比较多,还有白事。一般一次上礼50元,
案例1:村民高XX。一年送礼要花200-300元。送礼的主要有一是典礼,相好不错的,叫你就去,相互有来往,一般上50元。二是白事,出殡和办三年时,上50元。上礼要根据自身的力量,表表心意,是个往来。三是生小孩,送钱一般送30-50元的见面钱,送钱就不用送鸡蛋了。四是过生日,过生日送礼不多,做寿的也有,但不太多。
案例2:村电工杜XX。我的人情往来一年不太多,2005年花了500元,2006年到现在已经花了400元。主要是花在吃吃喝喝上了,我们这个电工班有8个人,电工班之间交际多一些,每月开会时,上午不回家,在镇上吃一顿一般花80-100元,大家轮流请客。虽然花费多了点,但认识的朋友多了,办事方便一些,好挣钱。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