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庄的民间法--读鲁迅《阿Q正传》
2011-06-15 19:26:19 作者:徐晓光| 来源:http://xuxiaoguang.fyfz.cn/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今年春节回东北老家过年,在父亲的书架上看到一本《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便读了起来,书中《阿Q正传》在中学时学过,但对情节印象不深了。重新读来深感鲁迅先生目光犀利,知识面广。一部好的作品不论哪个专业的人看好像都会感觉到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信息。重读《阿Q正传》,便读出了中国上世纪初民间法的一些映象。下面基本用该小说原话追寻鲁迅笔下未庄的民间法现象。
未庄本是不大的村镇,不多时就走尽了,村外多是水田,满眼是新秧的嫩绿,夹得儿个圆形的话动的黑点,便是耕田的农夫。村里有钱的人是赵太爷、钱太爷,他们大受村民尊敬,除了有钱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老子。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土地庙)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时便割麦,舂米时便舂米,撑船时便撑船,”工作略久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侯也还记起阿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
一、阿Q的问题
1、乱充赵姓
阿Q姓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那是赵太爷儿子进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报到村里来,阿正喝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他姓赵,还比秀才长三辈。不料第二天地保(保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见到阿Q“满脸溅朱”,喝道:“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本家?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赵太爷跳上去给了他一会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阿Q和地保退出后,又被地保训厅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从此更不知他该姓啥了。按当时的物价二百文值多少,该书另一篇《孔乙己》中交待得很清楚,当时十文铜钱可以买一碗酒,肯多花一文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如果出到十几文可以买一样荤菜。(《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5页)。
2、调戏吴妈
阿Q最大的错误是调戏赵太爷家的佣人寡妇吴妈,属于言语侵犯“我要和你困觉,我要和你困觉”。此前阿Q是有前科的,他模过小尼姑的脸,在他的思想意识中“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阿本来是正人,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为惩治他们,他往往怒目而视,或大声说几句“诛心的话”,或者在冷冷僻处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然而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所以女人真可恶,假使小尼姑的脸上不滑腻,阿Q便不至于被“蛊”,他在六七年前也曾在戏台下的人丛中拧过一个女人的大腿,但是隔着裤子的。这些思想到导致他调戏吴妈,事情发生后先是遭到秀才的竹扛的痛打,跑时把布衫也忘在赵家。
二、对阿Q的处罚
1、地保的“辛苦费”。阿Q回到破庙后地保来了,“阿你的妈妈,你连赵家的佣人都调戏起来,简直是造反,害得我晚上没有觉睡。你妈妈的”。如是云云教训了一通,阿Q自然没有话,临末因为在晚上应该送地保加倍酒钱四百文,阿正没现钱,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
2、向赵家赔罪。当下阿Q与地保订定五条件。
(1)明天用红烛要一斤重一对,香一封到赵府上去赔罪;
(2)赵府上请道士祓除缢鬼(因为吴妈被语言调戏后寻死觅活要上吊),费用由阿Q负担;
(3)阿Q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
(4)吴妈此后倘有不测,惟阿Q是问;
(5)阿Q不准再去索取工钱和布衫。
以上条约阿Q自然都答应了,可惜没有钱,幸而已经是春天,棉被可以无用,便质了二千大钱,履行条约。赤膊磕头之后居然还剩几文,他也不再赎毡帽,统统喝了酒了。但赵家也并不烧香点,因为太太拜佛的时候可以用,便留着了。
3、受到孤立。第二天阿Q睡觉起来后渐渐觉得世上有些“古怪”,女人们一见阿Q走来,便都躲进屋里去。酒店不肯对他赊欠了,管土谷祠的老头子叫他走。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日子没有人叫他做短工。阿Q饥饿难忍只好到老主顾家里去探问,每到一家必有一男人出来,表现出十分厌烦的相貌象回复乞丐一般摇手道:“没有,没有,你出去,”阿Q愈觉得稀奇,他想这些人家向来少不了要帮,不至于现在忽然都无事,总该有些蹊跷在里面了。他留心打听,才知道他们有事都叫小D了。在阿Q眼里这小D又小又瘦又穷,比自已弱势得多,几天后阿遇到小D,便打斗起来,最后闹个不分胜负,仍然没有人来叫他做短工,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