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间法社会调研
更多

歌唱与调解

2011-08-15 22:28:21 作者:徐晓光| 来源:http://xuxiaoguang.fyfz.cn/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一般来说没有文字和文字功能不强的民族,口头传承的功能就特别强,口头传承除了说之外就是唱,俗话说“说的不如唱的”,唱的形式多样,易懂易记,无文字民族都有“以歌载道”的传统。在黔东南侗族地区不仅习惯法的内容以歌口头传承,本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也以各种歌唱的形式传承,以此将道德和法律的内容内化为人们行为中。这一点在黔东南侗族地区以南侗《劝世歌》和北侗《劝和歌》最有代表性。

侗族《劝世歌》是劝人和解、劝人从善的一种歌体,以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侗族《劝世歌》是侗族民歌中的特产,反映侗族人民的世界观、道德观、法律观、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劝世歌》的社会功能是劝教戒事,它凝聚着侗族人民的共同智慧,形成了侗族人民的为人处事观,是不可多得的民间口头文学和法律观念传承的文本,对处理好人际关系,保持家庭和睦,促进社会文明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的侗族《劝世歌》对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深远,实际已经成为侗族村寨社会进行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教育的教科书。

一、纠纷的民歌调解传统

侗族《劝世歌》应用于两种场合:一种是发生了纠纷的场合,一种是社会交往的场合。前者重实际运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后者是用来预防和警诫。即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利用集会的场合来进行训导和和启示,是大家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即“礼防于未然之前”之意也。从事劝导人的是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老和和能够言传身教的精英,这样的人去劝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发生了纠纷当事人被劝,或接受教育的人被劝,或因为有矛盾冲突,或因为有伦理道德的教育必要而被劝,可以说运用侗族《劝世歌》的针对性是比较强的。
    《乐记》说:“乐至则无怨,礼至则无争。”侗族村寨发生纠纷很少到官府打官司,因为侗族《劝世歌》在实际生活中起作用,往往有这样的事情,哪里出了不孝之子,无理之媳,造成家庭不和睦,产生婆媳矛盾,邻里相争等,无需兴师动众去解决,只要有一位歌师或歌手到当事人当中唱上几首相关的劝世歌,问题就解决了,矛盾就化解了。千百年来侗族人民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传统美德,不能不说与《劝世歌》的广泛流传所发挥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在南侗地区,传统《劝世歌》的作品很多,有《劝孝父母歌》、《劝敬公婆歌》、《母亲之歌》、《婆媳之歌》、《父子之歌》、《走亲访友歌》、《酒色财气歌》、《劝告懒人歌》、《十劝歌》、《行善歌》、《积德歌》、《学好莫学坏歌》、《人口歌》,这些歌在侗族地区广为流传,风格不尽相同,内容却大同小异在南侗民歌的发展和侗戏产生中不能不提到一个叫吴文彩的人。他出生在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黎平县茅贡乡腊洞村,卒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在短短47年生涯中编写了很多侗歌,并发明了侗戏。吴文彩从小就爱唱侗歌,是寨上出色的侗歌手。20多岁的时候他开始练习编侗歌,逐步达到出口成歌的境界。他编的侗歌内容帖切、比喻得当、讲究韵律、易于传唱,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侗族歌师,至今还广为传唱的有《开天辟地》、《吴家祖宗》、《历代皇朝》以及“劝世歌”中的《酒色财气》、《乡老贪官》等。

文彩出生贫苦的侗族农家,但他天生聪颖,善谋思变。有一天晚上他看到寨老们在鼓楼里为一桩盗牛案无法破案而发愁,不知所措,是因一头耕牛被人盗杀,牛圈边上除留下一滩血外,没有别的痕迹。牛主人便到鼓楼来击鼓请求寨老破案,寨老们分析排查整整一天,还是毫无线索。大家心急如焚,都没回家吃饭。不久,文彩走进鼓楼向寨老表示:自己3日内不破这个案子甘愿受罚。寨老们半信半疑,但因为他们又没办法,只好同意。第二天文彩既不去现场,也不去找嫌疑人,却带着寨子里的小伙伴到田里去抓泥鳅。晚上他把寨里的小伙伴请到家里吃泥鳅,一连两天都是如此。第三天他对伙伴说,吃了几天泥鳅都吃腻了,你们谁家有肉,最好是牛肉,我拿2斤泥鳅换他2斤肉请你们吃。这时有个小伙伴说:“我爸爸前几天搞了不少牛肉放在家里床脚下,我去拿些来跟你换泥鳅。于是这桩盗杀牛案即被告破。

和谐社会的总体表现是无争,无争需要平稳地解决社会上的各种纠纷,侗族社会解决纠纷也以歌唱的形式进行,“其它地方的纠纷是需要打架和上法庭等方式解决,而在这里几首侗歌就可以得到合理解决,吴文彩就是用侗歌来讲解纠纷的高手。有一年寨上有一对行歌坐月、海誓山盟结为夫妻的侗族青年男女,婚后不到1年,丈夫就被官府抓去到很远当役夫,一去就是5年,杳无音讯。妻子以为丈夫可能客死他乡,就改嫁到另一个寨子去了。但不久丈夫回来了,面对空洞洞的房子,丈夫痛不欲生,便去找吴文彩帮忙。文彩略加思索后说:“我编一首歌给你去唱,只要你妻子听到这首歌后就会回到你的身边。”文彩把这对夫妻的爱情故事编成催人泪下的侗歌,丈夫学会了到妻子改嫁的鼓楼里唱,妻子听到后果然回归与丈夫合好、破镜重圆,丈夫为酬谢文彩,送了他12钱银子,这首歌便被叫作《两贰银歌》,现在还在侗族地区广为传唱,并常被用在解决家庭纠纷

二、民间调解中的民歌

 侗族人“不会说话就会唱歌”,在北部侗族地区“伦理民歌”也是流传甚广、种类很多,几乎人人都会唱。几年来我们在天柱县收集了不少北侗民歌的歌词,在锦屏江西村也收集到过一部《白话歌》,这些民歌都受内地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家族伦理色彩。过去在北侗地区村寨中,哪家有不孝之子,无理之媳,产生婆媳矛盾,兄弟不和造成家庭不和睦以及邻里相争和“田边地角”的矛盾等,无需惊动寨老和官府,只要有一位歌师或歌手到当事人当中唱上几首“伦理民歌”民歌,问题就可能解决。长期以来北侗人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以及侗族人善良礼让、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同心同德的民族品德与民族素质与一种“伦理民歌”的广泛流传和所发挥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现今北侗的《劝和歌》是在侗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新编制的歌,用于解决各种纠纷,实用性更强。如锦屏县隆里乡华寨村的“劝和小组”就根据传统的北侗民歌新编了《劝和歌》。

    华寨《劝和歌》“前言” 说:“华寨村《村民自治合约》由全村每户签字或按手印认可,其中有一条规定,严禁骂街,严禁夫妻、婆媳邻里漫骂打架,违者由村劝和小组到其家进行劝和,并承担参与劝和人员当餐伙食,华寨以劝和饭的形式促进了全村和谐”。从我们在华寨调查“劝和小组”解决纠纷的实际案例看,该地这种传统的纠纷调解方式有时会损失部分人自己的权利,调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劝和饭”也增加了当事人的经济负担,但乡土社会人们不这样看。当事人却以牺牲自己的权利来迎合地方习惯,也许有时连他们本人也未必认识到他们屈从的是一种“社会公认合式”,认为习惯法具有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合理性,能给社会成员带来整体好处或利益。由于“劝和小组”中的人员平素有一定的威望,经过他们调处的纠纷,即使在一方利益受到损失的情况下人们也会被接受,他们在调处纠纷中首先考虑的不是公平,而是在习惯法原则和传统伦理要求下“解决问题”。

    下面摘录几首华寨村《劝和歌》:

《劝兄弟歌》:我劝世间兄弟们,兄弟和气不相争。多是前日休得道,今日才得共母生,共夫共母亲血统,世间还有哪个亲。若有三兄和四弟,各的各有各的心。有钱有米讲清楚,莫要暗地起凉心。兄弟和气常有账,家庭事业时时兴。人人都有一双眼,看过世间几多人。人多必定要分家,做个和气把家分。

《劝妯娌歌》:我劝世间妯娌们,妯娌之间要合心。你姓张来他姓李,合拢起来一家人。大家好似亲姊妹,都要相互来关心。不要横冲不讲理,有事当面讲得清。不要背后讲小话,莫怪丈夫又无情。小孩大家拉开去,莫要骂崽来伤人。家庭和气妹和气,主要在于妯娌们。               《劝夫妻歌》:我劝世间夫妻们,夫妻之间要和平。是丑是好莫抱怨,命中注定不由人。男女都要讲根本,易反易复小人心。为人一定要勤俭,好吃懒做莫做人。夫妻一定要和气,莫要动点(动辄)就相争。有商有量过日子,耐烦抚养儿女们。人生一世不长久,不说就到六十春。吵吵闹闹过日子,没的(没有)一点夫妻情。

《劝姊妹歌》:我问世间姊妹们,姊妹相好莫相争。姐好妹好看娘面,好花好朵共树生。姊妹在家不到老,二十一二各成亲。你嫁张来张嫁李,八字安排不由人。有的穷来有的富,有的懒来有的勤。穷富都是吃白饭,没得哪个吃金银。有米莫夸自己好,莫骂妹妹不如人。长大成人分散了,姐妹分散莫分心。常回家中看父母,树高叶大莫忘根。

《劝老人歌》:我劝世间老人们,人到老来讲不清。六十以上变了样,腰弯背驮眼不明。走路都要撑拐棍,吃点硬饭都难吞。现时在家莫多话,莫要开口就骂人。若有多崽(孩子)多媳妇,父母做个掌家人。兄弟妯娌有争吵,望靠父母把公平。哪个不和讲哪个,切记莫要有偏心。百年升天归仙境,披麻戴孝有他们。

《劝儿子歌》:我劝世间为儿的,孝敬父母为第一。若对父母不孝顺,养那儿子有何益。吃苦劳累为儿女,手脚磨破几层皮。儿有三病和两痛,一晚到亮不安逸。若是尿湿来垫背,娘睡湿得冷兮兮。千辛万苦盘儿大,一心望儿得出息。长大又要办婚事,又操心来又费力。父母恩情深似海,为儿不孝似污泥。父母在世你不孝,死后烧香是空的。你孝老的儿孝你,屋檐滴水点点滴。若是劝你不担行,后来想到也不益。

《劝亲戚歌》:我问世间亲戚们,亲戚莫有两个心。结亲都要结义气,不论富来不论贫。富贵不是永远富,贫的不是永远贫。哪个有难救哪个,送点钱粮莫痛心。结得好亲救八难,亲顾亲来邻顾邻。你把姑娘嫁出去,又把媳妇接进门。他们夫妻有争吵,要把事情问个清。开口就是骂媳妇,亲家一定吵得成。你扛姑娘他扛崽,亲家一定走不成。亲戚亲走不好久,最多只在六十春。

《劝邻居街坊歌》:我问世间邻居们,邻居和气莫相争。姓氏打架扯开去,要把根源问个明。你的儿子你多爱,他家的崽他各亲。小孩打架经常有,刚开打起又太平。有的父母要护崽,隔壁邻居吵得成。你骂他来他骂你,争得街坊没安宁。因此不要来护崽,免得大人有相争。有的因为争界线,有的因为争山林。开口说话要注意,动手行凶要小心。窄路相逢要问好,久到家乡相亲人。公安人员来调查搞得泪水洗眼睛。你怪我来我怪你,搞得朋友变仇人。

三、司法调解中的

在榕江县的寨蒿镇法庭《妈妈苦》、《老劝文》、《胡子劝文》这些自制的歌碟是调解纠纷的“法宝”,在该法庭的民歌调解室里,这样的民歌歌碟共有40余张,在过去的一年里法庭的法官们利用这些民歌化解了一桩又一桩家庭、邻里纠纷。民歌调解的方式是由榕江法院院长李宗林首创,他本人是侗族,深知侗族人喜欢唱歌的风俗。寨蒿镇法庭的民歌调解室,与寻常家庭的客厅没什么区别,沙发、茶几、电视音响,规规矩矩地摆放在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内,唯一的不同就是墙上贴着不个蓝色的大字“春风解冻、和气消冰”前来调解的双方在没有约束感的环境中,一起听听歌、喝喝茶,一场官司就会消弭于无形之中。调解室里不仅有可以播发的光碟,有时还会有民歌调解员到场,民歌调解员是当地一些比较有名气,唱歌也比较好的人,这些调解员一般都拜过老师,当地人称他们为“歌师”。

自2010年下半年起,侗族歌师吴家兴开始为寨蒿法庭写歌。吴家兴今年69岁,15岁拜师学歌,30岁开始收徒弟,现在已有40个徒弟,在当地侗族群众眼中,歌师都是能说会道、生活经历丰富的人,只有像吴家兴这样上了年纪的人写出来的歌才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前述,侗族的民歌很多,“劝歌”只是其中的一类。这种类型的歌主要是导人向善,劝说人们要做好人,要敬老爱幼,要夫妻和睦等等。

    寨蒿民歌调解室有40余张光碟,每一张光碟都写着不同的名称,光碟不仅有侗族的民歌,也有汉族的山歌。夫妻吵架放哪一类歌;子女不赡养老人放哪一类的歌是有讲究的。在这个法庭也不是完全使用民歌调解,要根据案情而定。2009年该法庭一共撤诉100余起案件,撤诉率在82,5%,2010年开始使用民歌调解的调解方式后,案件的撤诉率上升到96,5左右%,其中婚姻类的18起案件,除3起案件正在调解外,其余的15件全部调解撤诉,成功率达到100%

关键词:|wu|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