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间法学理探讨
更多

乡土社会的新秩序及体制参与——个实际观察的视角

2011-10-06 09:03:12 作者:石东洋 来源: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序言

  承载中华文明的乡土中国,充满了多少沉重的思索,如浮云般流动的思想,像韵味万般的交响曲,在善良的人们的心灵流淌。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广大农村的社会问题,形塑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传统形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中国农村的传统状况和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中国农村传统社会秩序的变化,中国农村传统社会秩序呈现了畸形化的走向。客观地讲,有进步的方面,但更谨慎地说这种变化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导致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和基层民意的斗争,中国乡村传统这个维系中国乡土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剧变,中国传统的正当秩序面临“崩溃”的边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依据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深刻分析和认识乡村社会秩序。

  一、基层自治萎靡---争夺土地引发的民众意识的反抗

  以家庭为自然单位的,现今的乡村,已经没有了民国时期家族管理的方式--宗族制度。但是维系乡土的仍旧是血缘。土地--以农业为生的民众安身立命之所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百姓精神之寄托。然而,随着私有制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无财产则一切都不神圣。如何获得更多的财产,是人之生活的第一需要。面对强权对于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的现状,无奈的同时,只有在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的有限的范围之内挣扎。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使得靠农业为生的人们,在辛勤劳作一年之后,能够比先前农民的大量收入都被无形剥夺的时代,所剩下的资本比较可观。争夺土地,因为土地而产生的矛盾是农村现阶段最大的矛盾。全面小康社会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阶段性最大的特征是土地矛盾。

  由于土地矛盾暂时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导致农民普遍民主直接选举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组织,陷入瘫痪的状态。农村基层自治管理处于无秩序的阶段。刁民意识的纷争反抗,破坏了农村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发展秩序。农村自治组织能够被农民实行普遍的直接选举选举出来,但是为了自己的选民,不能真正的管理和发挥基层自治组织本来应有的功能。有自治组织,而没有事实上的自治管理。在民主政治方面而言,农村社会处于无政府主义时期,虽然民主共和的萌芽思想已经深入潜意识之中,但是出现了人人以老大自居的争斗之中。农村要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在农村振兴合理完美的政治秩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持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秩序,需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二、非婚同居生育---行政缺位计划生育法的灰色区域

  非婚同居,而笔者不愿意用非法同居这个词。因为非婚同居,还是比较客观的描述了未婚青年住在一起的事实情况。非法同居强调的是违反了法律。非婚同居则内涵着这个行动严重违犯了中国婚姻传统道德伦理的禁区。十年前,这种现象是绝对没有那么普遍的。计划生育抓的不紧了,导致这种情况。小平在世的时候,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是贯策的相当好的。当时,有“连坐”制度,超生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行政处罚,都会殃及亲属和邻里。抄家,推房,没收财产,罚款,非法拘禁,等等各种措施。

  然而,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已经颁布了,管理计划生育的部门已经不在那么严峻管理和治理。造成农村计划生育得不到法治,同时这也是行政权未彻底管理的区域,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承担主要责任。随着经济开放,婚姻也开放,这有必要吗,导致了农村更多的黑户,没有户口,导致了土地的紧张。非婚同居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怎么能是良好的社会风气呢。传统的婚姻道德伦理应该复兴,关系炎黄子孙的长久的健康的存在。

  完善计划生育的人口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和乡村安定团结。乡村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人口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人口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三、异化宗教信仰---寄托心灵的变异形式与错误理念

  错误的形式,错误的理念,错误的心情,错误的祈祷,错误的读经,错误的理由,错误的名义。功利的意图,世俗的话语,迷失的心态。法轮功是邪教,法轮功余音还在,比如经常就有法轮功分子,在农村的电线竿上刷标语:"法轮大法好"等标语,直接攻击社会主义等等言论。还有,各家各户都被动接受法轮功发的书籍和报纸。现在出现了一个醒目的名称---“平安神”。这是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有自己的信条,定期组织集会,还有交流与讨论,有固定的形式。

  寻求寄托信仰的地方,是这样的吗,完全不是这样,也许再寻找自己的组织。有的所谓的信徒,在归依了此组织以后,再也不做自己的能够赚钱的生意买卖。据说,她们看的都是《圣经》,但是这些信徒大部分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士,众读者完全可以想象猜测这个事实,凭事实而批判。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乡村也要建设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传统伦理变异---忠孝礼仪廉耻的淡漠化与货币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伦理,形式上在港台比在大陆承继的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礼仪廉耻还应该成为重要的训诫,学校首先应该培养人格的地方。传统伦理崩溃不仅仅是在农村,城市也是这样的,这不得不引起整个民族的反思。不孝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儒家传统的礼制,我认为是合理的符合中国人品格的。民族传统道德不可丢弃,乡土中国的传统伦理,首先应该端正婚姻观,让非婚同居生育的情况减少下去。完美的社会生活应该婚姻正常化。

  在乡村要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来阻止传统道德的不利变化,和市场经济对传统秩序的影响,维护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建立覆盖乡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忠孝礼仪廉耻的观念,应该从娃娃抓起。期待中华传统的伦理能够在乡土中国起到维系民生的意义。 这是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希望。乡土中国的秩序应该寄托在其有的风俗习惯,善良的道德秩序。

  五、乡土文化复兴---注重传统道德的礼制与核心价值

  乡村社会秩序的传统良好继承和发展,需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在乡村要注重和谐文化的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乡村社会的文化复兴,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
石东洋,单位为山东阳谷法院。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