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律方法法律推理
更多

日常辩论中的推理结构初探——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视角

2012-06-01 11:45:15 作者:彭榆琴 来源:http://binfengz.fyfz.cn/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导    言
逻辑被认为是对人类理性和思维的描述。人类的理性通常是在人类交往中体现,而人类交往又主要是通过会话的形式。会话从其表象来看是杂乱无章的,任何人可以随时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似乎没有任何的理性可言
   
逻辑被认为是对人类理性和思维的描述。人类的理性通常是在人类交往中体现,而人类交往又主要是通过会话的形式。会话从其表象来看是杂乱无章的,任何人可以随时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似乎没有任何的理性可言。长期以来,逻辑学不断给人类的交往和思维限定着理性的框架,而会话的随意性让人觉得会话总是游离于理性之外。长期以来,逻辑学界对于会话的思维过程研究较少,会话中的理性因素一直得不到逻辑学的肯定。但是,会话分析学家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揭示会话事实上具有基本的结构和规律,使人们改变了对日常会话的认识。会话分析的这些发现,受到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关注[1]。会话的逻辑成为语言哲学,语言学,语言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很多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会话的逻辑进行了描述。比如,语言学家格赖斯就出版了《会话与逻辑》一书,主要研究了会话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会话含义的推理过程。这个研究对于描述会话的逻辑思维过程有重要的意义。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会话进行了研究,其主要侧重于研究说话人的会话行为对听话人所产生的行为上的影响。除了以上对会话研究比较杰出的语言逻辑学家外,其他一大批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建立了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用学、语义学和语法学理论。尽管有着语言学专业的偏向,这些对自然语言研究的积极影响已经反映到逻辑学的研究之中,从语用学的视野来研究逻辑学,语用逻辑的产生是一次对符号形式逻辑的辩证[2],具有人文关怀的回归。
笔者试图从语用逻辑的视角,从微观层面探索日常辩论的具体推理结构,同时期望对于语用逻辑形式的研究有所助益。会话是一种社会交际行为,具有多种交往功能。比如,引起注意功能,训斥功能,信息交换功能,辩论功能等。日常辩论就是实现辩论功能的一种会话方式,与实现其他会话功能的会话方式相比,其更为直观的表现了会话中的互动推理结构,体现了人为因素在推理中的重要影响。日常辩论指的是,在会话中,各方往往尽力说服对方相信自己的主张,相信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或者评价会话各方观点的可信度等,这样一种各持己见,争锋相对,各说各理的会话方式。这里的日常辩论不同于高度形式化的专业辩论,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辩论,在日常交往中随时可能发生。比如,医疗探讨,法庭辩论,政治纷争,班级讨论,学术交流等等。在以下的会话中,小张就尽力说服小李相信自己的想法:
例:a小张:校园里没有好喝的奶茶。
b小李:为什么这样说呢?
c小张:我已经喝过校园里所有的奶茶,没有一杯好喝的。
d小李:你还没有喝过东门新开的奶茶店里的奶茶吧
e小张:我喝过,我昨天刚喝过。
f小李:奶茶店又不是唯一卖奶茶的地方,可能你可以在食堂喝到好喝的奶茶。
g小张:学校所有的奶茶都是一个供货商供的货。
h小李:可能你说的对吧[3].
本篇以以上日常辩论为例进行推理结构的研究。
二、形式逻辑语用转向下的日常辩论话语地位转变
形式逻辑认为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从其话语形式来看,形式推理前提的主要话语形式是陈述句,几乎不采用其他的话语形式。当说话人通过会话用多种话语形式表达观点时,推理人也是从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把会话的话语形式进行加工,抽象成陈述命题作为推理的前提推理出结论,按照命题模式进行推理,其推理的过程忽略了说话人的因素,没有考虑到人的因素对推理过程的影响。形式推理模式以推理结论为重要目的,通常通过推理过程可以得出结论,并且尽量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其推理过程往往涉及到一个命题对另一个命题的支持,两个命题之间主要是通过演绎推理使结论获得支持。这种命题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脑海里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忽略了推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其他话语形式,甚至当命题推理模式出现严重失实的结论时,仍然固守命题推理模式。所以,在形式推理的理念下,日常辩论话语仅仅为推理的过程提供了前提的理由而已,其本身的话语形式并不能得到推理过程的重视。因为其语言高度形式化,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自然语言,忽略了逻辑研究中人的因素。
例如,在上例日常辩论中,形式推理认为,正是c行和g行的主张支持了a行这个主要的结论。通过c行“我已经喝过校园里所有的奶茶,没有一杯好喝的”抽象为陈述命题“校园里所有的奶茶没有一杯好喝”加上g行“学校所有的奶茶都是一个供货商供的货”(其本身为陈述命题)联合为前提推理出“校园里没有好喝的奶茶”这个结论。其推理过程忽略了一些会话的过程,在小张提出主要论点的过程中,小李很明显的反驳了小张提出的主张,显然形式推理的过程根本不能描述整个推理的过程,很难捕捉到推理的互动方面。日常辩论的话语形式,比如,特殊疑问句“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疑问句“你还没有喝过东门新开的奶茶店里的奶茶吧”,这些生动的话语形式也被形式推理的过程给忽略了。
著名学者迈克尔.梅耶说:“人的思维从古希腊以来就一直是按照命题模式来塑造的,这种模式忽视问话和问话与答话间构建力的作用[4]”。根据梅耶的观点,形式化的命题推理模式难以描述会话中的推理过程,因为忽视了会话的构建力的作用。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推理不仅仅是单方独白的推理过程,恰恰相反,在一个互相依存的社会关系中,更多的推理是通过多数人互动的推理过程得出结论的。很多人类智慧的结晶都不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达成的,常常是很多人在一起讨论,辩论,共同推进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会话过程是一个极富动态的过程,仅仅从静态的推理角度难以描述其推理全貌。语用逻辑的出现弥补了形式推理的静态推理和缺乏人文因素的缺陷。语用推理承认推理过程会根据语境和人的反应发生相应变化。形式推理发生语用学转向后,日常辩论的话语不仅仅只是提供推理的前提,日常辩论本身就是一个受到会话语境和会话人互动下的推理论证过程,其会话的话语形式也得到承认,因为这就是人类自然语言本身的表现形式。佩雷尔曼认为:“对话是辩论过程中的形式和灵魂,是一种说服人的手段或提出问题的技术。”所以,日常辩论中的话语形式是作为一种辩论的手段存在,与会话人所表达的观点一起构建了推理过程本身。与形式推理论证方式不同的是,因为日常辩论的随意性,通过会话得出的结论也并非只有演绎推理的方式。要想使推理的结论获得支持,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推理方式,例如,或然性推理,概率推理,直觉推理等等,只要会话双方认为推理的前提使结论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另外,日常辩论的推理过程不会像形式推理过程一样,以得出结论为目的。其会话的结论也可能是开放式的,各方通过日常辩论得不出一个结论仍然各持己见。但这样仍然不会影响日常辩论的推理过程的有效存在及其合理推进。因为,日常辩论就是推理的过程,每一个会话的话轮本身就会提出论点,从而产生下一轮的论证和反驳,即使不得出结论,推理过程仍然存在。
 
三、日常辩论的推理具有语境依赖性
要想探讨日常辩论的推理过程,语境对推理过程的影响因素不容忽视,这也是语用逻辑与形式逻辑最重要的区别所在。推理的过程主要以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离开语境因素,任何语句的意义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形式推理的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到语境对推理过程的影响,忽略了会话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的特征,因此难以描述日常辩论的推理过程。日常辩论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之中的,其话语的会话含义以及推理的推进过程总是受到语境的影响,因此,日常辩论的推理过程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语境也是语用推理的重要课题之一。语境C是一些因素的集合,是语形,语义,语用规则之外能够影响并确定话语意思M的因素的集合。这些因素包括谈话人S和听话人H的情况,谈话的时间和地点,会话的前言后语以及所涉及的事物和事态[5],等等。语境不仅影响着日常辩论话语真实含义的获得,也影响着日常辩论会话过程的推进。
(一)语境能析出日常辩论会话真实含义
日常的辩论过程主要采用的是自然语言进行辩论,而自然语言的多义性也使得语言指号的重新认识成为可能。不同的语境下,相同的自然语言符号可能会有不同的指号。语言的多义性使得语言指号的重新解释和理解成为可能,同样的语言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因此不能完全从语义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比如,“我要去上课了”这句话,老师说出来和学生说出来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日常辩论中,交际双方总是置于一定的语境中,往往是对同一事物发表对立的观点,所以,日常辩论的观点一开始就是针对同一语境中的某事物的。由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彼此又要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日常辩论就开始了[6]
。日常辩论各方说出的话语是具有意义的,一般情况下,根据会话的字面含义就能理解话语的意义,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可能要通过会话的字面含义理解日常辩论话语的真实含义才能理解对方的真实含义,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驳。例如,在上例中,小张说:“校园里没有好喝的奶茶”,小李不是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而是哼了一下,说道:“是吧?”,对于小李的回答,小张就应当理解为小李对他说的话的质疑,应当提出论据证明而不应当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小李同意他的话。在推理的过程中,对于会话的理解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字面含义上,要通过当时的语境找到会话字面含义之外符合语境的真实含义,以会话各方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作为推理的基础才能真实表达会话各方真正的推理轨迹,根据会话的语境推理出话语的真实含义,才能针对对方的真实想法进行论证说服对方,不然搞错了对方的观点,辩论也没有意义。[7]
(二)语境推进日常辩论过程
在选择会话的发话人时,语境因素也起重要作用[8]这些语境因素包括会话各方共知的信息,比如,各方共同的信念,各方共知的事物,对某事物的熟悉程度,说话的人数,上下文提供的信息以及话题连贯性,信息的获取量,等等。比如上例中,小张首先提出一个论点,校园里没有好喝的奶茶。对于接下来该由谁说话,就受到了语境的影响。首先,在一起说话的就是小张和小李两人,没有其他的人;再次,小张和小李是同学,对于校园这个词的范围他们是共知的,不是指其他学校,而是指他们自己的学校。所以,在以上对话中,即使没有其他的辅助手段,小李也明白接下来由自己说话。由自己提出赞同还是反对的观点。在接下来的会话中,小张和小李因为共处相同的语境,对于周遭的环境,比如,食堂的位置,所指的新开的奶茶店等等,有明确的共知,这才使得会话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如果会话的语境发生改变,比如,小王参与了日常辩论的过程,说话者就一定会采用其他的的辅助手段加以区分,让小王在会话的语境中明白自己是下一个说话的人,发表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观点。
四日常辩论的推理结构依附于话轮之中
日常辩论的推理没有如形式逻辑推理一样严格的外在形式,但并不能否认其话语的内在逻辑性。会话过程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围绕会话的目的进行,即使发生偏离会话目的的话语,也会在会话中被其他的会话人纠正过来。贾斯汀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话语的一个功能就是“以言表意”,这里的“表意”就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也就是其思维的过程,只要是理性的人,“表意”的过程就是一个符合逻辑的过程。日常辩论的各方话语表达的过程也就表明了自己思维的过程,对于争论的问题的推理论证过程。辩论各方的推理过程也都是建立在与对方会话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对方的话语再进行推理论证。为了达成说服对方的目的,辩论各方进行多个话轮的对抗,这样,推理的过程就依附于多个话轮之中了。每个话轮都存在一个分论点,总的来说都是为了初始观点服务。即使,在初始观点没有得到各方认同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否认每个话轮的推理过程。
(一)话轮
会话是一种双向的言语活动,往往涉及会话一方观点初始表达和会话对方的回应,其推进过程主要是通过互动的方式。会话本身是一个非规定的有顺序过程,由会话的主题有序的链接着,会话各方共同推进会话过程,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会话参与者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一个接着一个轮番说话。一般情况下,在同一时间内,一次只有一个人说话,但是很少出现重叠和沉默的现象。正如萨克斯所说:“每次至少,并且最多,有一个人说话,既无间隙,也无重叠”[9] 。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开始连续说出一番话,到话轮终点结尾的会话过程被称为话轮。在日常辩论中,会话者一方提出一个初始观点,会话另一方显然会不同意初始官观点而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新的论点,这样就结束了上一个话轮,开始新的话轮。日常辩论的一个话轮的终点为“转换关联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10]日常辩论的TRP主要以一方提出新的论点作为话轮转换的位置,如果针对会话人的初始观点,一方不提出新的论点而同意对方初始观点,日常辩论不会产生,仅仅发生信息交换的效果。比如,在上例中,假设小张说出了a行的初始观点,“在校园里没有好喝的奶茶”这样一个主张,根据会话含义理论,小张不仅是表达个人的观点,也是希望小李接受这样的观点。如果如小张所愿的话,小李将会接受小张的初始观点,a行的论断会成为会话者的共识,此时会话的互动推理就不会产生,只是进行信息交换。但是,小李一旦对小张的主张产生质疑,则推理的互动过程就产生了。一个日常辩论往往包含多个话轮,以提出新的论点作为TRP,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推动辩论的进行。 (TRP),
在上例中:
小张提出了初始观点,“校园里没有好喝的奶茶。” 一直到d行,小李问:“你还没有喝过东门新开的奶茶店里的奶茶吧”,提出了新的论点,即“新开的奶茶店里的奶茶可能好喝”,结束了上一个话轮,因此,abc行构成了本会话的第一个话轮。依次类推,f行又提出一个新的论点,de为本会话的第二个话轮,fgh构成最后一个话轮,直到小李同意小张的观点,没有提出新的论点,最后一个话轮结束,日常辩论也结束了。
(二)日常辩论的推理依附于话轮之中
日常辩论的推理往往是一种价值推理,其会话的目的并非为了无限“接近”真理,只是为了达成共识或者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被接受的观点也可能仅仅是自己的主观价值的体现。理性交流的原则要求说话者与听话者都遵守会话的原则,不会在会话的过程中给予对方太多繁杂的信息[11]当小张和小李进行会话的过程中,双方已经完全遵守了会话的原则,并且在语境中也进行了较好的交流,说话者已经非常合作并且理性地在互动的语境中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回答。辩论各方根据潜在的会话规则与对方合作推进会话过程。会话者一直在试图寻找双方都接受的论据驳倒对方,其反驳一方也试图找到其他证据进行再次反驳。,其比较类似于竞技比赛的过程,每一方的下一个举动是在对方反应的基础上得出的,没有对方的反应,此方也难以作出相应的推断。日常辩论的推理过程依附于会话这一动态过程中,随着话轮的改变提出新的论点。
语用逻辑在日常辩论中表现为主体间性,即在推理中不是从单方视角进行推理,而是考虑到了会话各方的综合因素。正是因为辩论的这一互动的性质,推理的范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会话各方相互制约,推理论证限制于会话中提出的主张,并且受制于对方的回应,同时又制约对方,因此,对方也必须就自己的论断展开话题。会话各方的话语相互作用推理出了会话的结论。其推理表现为各方的论证过程,每个论证过程的论点最终成为推理结论的前提。支持论点的因素犹如一个网络,这个网络连接着能够支持论点的一些共同准则和价值观。通过论证所确定的前提会成为试图说服对方的命题,如果对方接受这个命题,就可以推出自已意欲让对方接受的结果。如果对方不接受这个命题,论证推理的过程就会重新开始。正是会话各方的话语共同推理了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具有开放性和跳跃性,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你都无法预料推理的方向。
日常辩论中往往包括初始观点表达和会话对方的批判性回应。当听话人不接受发话人的初始观点时,论辩就开始了。日常辩论的推理结构依附于话轮之中,其主要表现为,会话一方提出初始观点,双方进行反驳,对抗,这一过程形成了辩论次论点的一个话轮,接着是重复同样的过程,直到双方都接受的论点出现。这一个论点就成为推理结论的前提。辩论的推理过程有些论点是要通过会话含义析出的,例如,c小张:“我已经喝过校园里所有的奶茶,没有一杯好喝的“。小李根据这句话就明白小张的言外之论点是“校园里没有好喝的奶茶”从而提出新的论点。因为会话符合一定的会话原则,所以,通过会话语境,仍然不影响通过语用学的方法找到互动推理的过程。
在开篇的案例中,当小张说出a行的初始论点时,除了同意小张的主张外,小李面临很多种选择,比如当他不确定小张的主张时,他可以询问理由,如前例所示。这样的问话使得小张不得不对他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小张提出c行作为初始主张的论证。然而,小张的这样一个论证产生了与a行一样的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论证。因此,论证就在一个新的话轮中产生,在会话人中重复论证。
从小李的角度看,b行的话语试图对a行的观点提出质疑。c行的论证似乎回答了小李的质疑,但事实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因此,给小李提共了重新质疑的机会。小李并没有达成结论,而是试图反驳小张的观点。在回应c行的观点时,小李提出,小张并没有尝过新开的奶茶店,小张也接着提出了新的回答,如e行。d行到f行都是论证的过程,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反驳之前提出的论证[12]
。因此,辩论过程中,初始观点的提出,质疑,反驳,接受的过程,附于多个话轮之中,构成了日常辩论推理的整个结构。这样一个过程对应着辩论中的话语,每一个话轮对应者不同的步骤。表示如下:
初始论点:a小张:校园里没有好喝的奶茶。
质疑    b小李:为什么这样说呢?(言外之意,你的论据是什么,对抗论点:校园有好喝的奶茶)
论据1c小张:我已经喝过校园里所有的奶茶,没有一杯好喝的。(言外之论点:校园没有好喝的奶茶)
(以上为第一个话轮结束,接下来要小李提出新的观点,开始第二个话轮)
 
反驳论据1d小李:你还没有喝过东门新开的奶茶店里的奶茶吧(反驳)
论据    2e小张:我喝过,我昨天刚喝过。(坚持自己的观点)
     (以上为第二个话轮结束,接下来,小李又提出新的论点,开始第三个话轮)
  
反驳论据2f小李:奶茶店又不是唯一卖奶茶的地方,可能你可以在食堂喝到好喝的奶茶。
论据3g小张:学校所有的奶茶都是一个供货商供的货。(新的论证,证明初始论点)
接受:h小李:可能你说的对吧。(小李妥协,达成共识)
(第三个话轮结束,论证结束)
 
所以整个辩论的推理过程就是:
话轮1:初始论点提出:a
质疑
论点1
话轮2:提出反驳论据1-----论据2
话轮3:提出反驳论据2-----论据3
----------------------------
推理结论:达成共识a
五结语
在日常辩论过程中,推理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真值价值,往往只是会话各方达成的共识成为推理的结论。推理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多次的提出论点,反驳,然后进行重复。辩论的的结果也不一定要使对方相信自己的主张,可以有多种结束会话的方式,比如增进理解,关注事物本质,进行调节等等。在实际会话中,其推理过程可能更加复杂,特别是当会话过程有多人参与,来自更多元化的语境时,其推理过程更为复杂。只要我们承认和尊重会话参与人的主体地位,遵循主体间性的互动推理模式,才有可能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蔡曙山,语用学视野中的逻辑学[N],光明日报,2003-11-04
[3] 改编自Lance J rips reasoning and conversation,中的例子
[4] 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5] 周礼全,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周礼全,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至于怎样析出会话的会话含义,笔者在此不进行论述。语言学家格赖斯和列文森都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8] 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周礼全,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 ELIJAHreasoning and pragmatics, reasoning[M], West Publishing Co ,2008, P731
[12] LANCE, reasoning and conversation, reasoning[M], West Publishing Co ,2008, P694
原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8期。


收稿日期:2011-07-05
作者简介:彭榆琴,女,(198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理学专业,博士在读
研究方向:法学方法论、法律逻辑学

关键词:日常辩论推理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