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间法社会调研
更多

传统社会中的民间谣谚与社会政治生活——以清代谣谚为例的讨论

2013-05-16 17:24:57 作者:潘洪钢 来源:http://blog.sina.com.cn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在缺乏信息传播途径的传统社会中,歌谣、谚语是人们文化传承、表达心声、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清代谣谚是生动而丰富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农业生产经验与节气知识、地方特点与风土人情、山川气候与人间哲

在缺乏信息传播途径的传统社会中,歌谣、谚语是人们文化传承、表达心声、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清代谣谚是生动而丰富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农业生产经验与节气知识、地方特点与风土人情、山川气候与人间哲理、战争与民间疾苦、官场与贪官污吏等等,可谓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彩画卷。其中不少民谣今天的人们仍然耳熟能详,如“月亮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高楼饮美酒,几人飘荡在外头!”[[1]] 对此类谣谚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社会文化、文、史等各学科学的研究均有裨益。本文仅以清代谣谚为例,对其中所反映官场和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作一点初步的讨论。

 

                                          

 

清代谣谚中反映官场和政治生活等方面内容的为数不少,但由于多半属于民间传言,鲜有官方记载,散见于各类文人笔记和方志之中。此类记载,又多经过记录他们的文人的加工,但仅就我们今天较易收集到的一些内容来看,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在社会上流行的大略情形。

说清代官司职守、特点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生活特点的为数不少。兹举其略:

京师谚云:“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光禄寺茶汤,銮仪卫轿杠。”又云:“‘吏科官,户科饭,兵科纸,工科炭,刑科皂隶礼科看。’盖各举其职守也。又御史巡城谚云:‘中城珠玉锦绣,东城布帛菽粟,南城禽鱼花鸟,西城牛羊柴炭,北城衣冠盗贼。’盖各举其所巡之地,华朴喧寂,迥不同也。” [[2]] 寥寥数语,将京中几大衙门的职守勾勒得准确而生动。光禄寺:北齐后设置之官署,主皇家饮食。但清朝皇室饮食由内务府负责,光禄寺则主掌祭祀时的器物与饮食。清末归并于礼部,其职掌也仅限于祭祀时饮食之类,故有“光禄寺茶汤”之说。

下面几条也与此类似:“吏部四司喜怒哀乐”:“吏部四司,世称喜怒哀乐。盖文选司掌升迁除授之籍,故曰喜司;考功司掌降革罚俸之籍,故曰怒司;稽勋司掌丁忧病故之籍,故曰哀司;验封司掌封赠荫袭之籍,故曰乐司。” [[3] 以吏部诸司喻人间喜怒哀乐,亦颇形象。“直隶不直、奉天无缝”:“刑部直隶司大门,必欹斜不正,曹司始安。奉天司门,阅一二月辄施髹漆。相传有‘直隶不直、奉天无缝’之语。” [[4]]

京谚将舆夫比喻政府枢要权臣,亦形象生动:

京师舆夫四名,谚云:“头一个洋洋得意,第二个不敢泄气,第三个浑天黑地,第四个不知那里。谈者比以军机大臣。向例,枢臣入直,在御案石旁跪,其跪垫挨次而下,惟居首者奏对,其次则跪处由渐而远,谛听上谕,不能详悉。即有陈奏,上亦不能尽闻,仍由居首者传述。故枢廷诸臣,虽云同时入直,然自首座外,其馀率非问弗对。京谚以舆夫四人状之,情形毕肖” [[5]]。另有一条内容与之略同而解释不同:“第一个洋洋得意,红军机也;第二个不敢放屁,黑台谏也;第三个昏天黑地,无学问翰苑也;第四个拖来曳去,额外无事司员也。” [[6]]

说地方州县衙门情状,亦颇形象生动。:

“州县衙参情状,各省大略相同,桂林有分段编为戏出者,尤勘喷饭。一曰乌合,二曰蝇聚,三曰鹊噪,四曰鹄立(站司道班),五曰鹤警,六曰凫趋,七曰鱼贯,八曰鹭伏,九曰蛙坐,十曰猿献(谢茶),十一曰鸭听,十二曰狐疑,十三曰蟹行,十四曰鸦飞,十五曰虎威(各喊舆夫),十六曰狼餐,十七曰牛眠,十八曰蚁梦。” [[7]] 清代,外省地方官员,每月逢五、十日为“大排”日,必具公服齐集于上官大吏之官厅,逢三、八日为“小排”日,则穿常服聚齐,“一月之间,仆仆十二日,甚无谓也。”[[8]] 上述十字令说的就是这种官员齐聚时的场景。

说县官中的首县:

“俗谚:‘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近时有作首县十字令者,一曰红,二曰圆通,三曰路路通,四曰认识古董,五曰不怕大亏空,六曰围棋马吊中中,七曰梨园弟子殷勤奉,八曰衣服整齐,言语从容,九曰主恩宪德,满口常称颂,十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语语传神酷肖,或疑认识古董四字为空泛,不知南中各大省州县交代,全凭首县核算,有不能不以重物交抵者。余在江南,尝于万廉山郡丞承纪处见英德石山一座,备皱瘦透之美,中有赵瓯北先生镌题款字,云系在丹徒县任内交代抵四百金者。又于袁小野郡丞培处见一范宽大幅山水,亦系交代抵五百金者。使非认识古董,设遇此等物,何从判断乎?若第十字所云,则亦惟南中衢途各缺有之,偏远苦瘠之区,尚攀跻不上也。” [[9]] 清代地方官吏中,以县令担任的事务最为繁杂,而府城或省城所在地的县分,称为附郭县,其县令与府台或省城各路大员同在一城,承担事务尤为繁杂,举凡来往官员接待、一府各县官员调动与变更时的“交代”等,均由首县负责,往往称为苦差,从上述谣谚中可见其情形之大略。

下面这一条则将官场情形和官员们装腔作势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

“有某兄为官不得意,归,某弟亦仿《月令》曰:‘是月也,哥哥至。狐裘解,老爷化为民,靴始收声。’又有曰:‘是是是,皇上洪福;昝昝昝,主子天恩。’又有曰:‘宪谕但凭三个是,官腔先学一声来。’又有某部属,榜其门曰:‘百无一事能作主,十有九分不像官。’” [[10]]

有描写都中清客嘴脸:

“都下清客最多,然亦须才品稍兼者方能自立。有编写为十字令者:‘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围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张马吊,九品头衔,十分和气。’有续其后者曰:‘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吐,四季衣服不当,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推,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吊不查,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则更进一解矣。” [[11]]

而小京官们要保持官员的形象,摆起的官员的架式,实际上没有多少收入的生活状态,谣谚中也有生动表现:

“京中有《讥贫乏》打油诗云:‘先裁骡马后裁人,裁到师门二两银。’‘二两银’者,惟座师乃克有之。朝殿老师,由京钱八千而已,然三节两寿均不可少,总数为不轻矣。门生以此敬师,苟并此而吝之,是绝望于宦途也,故诗言及之。” [[12]]

说晚清时代的京官:“六街如砥电灯红,彻夜轮啼西复东:天乐看完看庆乐,惠丰吃过吃同丰。头街强半是员主,谈笑无非发白中。除却早衙签到字.闲来最好逛胡同。” [[13]] 这首清末的嘲京僚诗,形象地描绘出了灯红酒绿下的京城官僚。

选官之谣:

今天安门月选(去)官掣签者,相传有口号云:“时运通,掣二东。通又通,掣广东。时运低,掣四西。低又低,掣广西。” [[14]] 一方面表现了候补官员的等待与艰辛,另方面亦可于此见各地发展不平衡,运气好的抽到广东等发达地区,反之则去广西等贫困地方。反映出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光绪末之谚语:光绪之末,京师谚云:“近支排宗室,宗室排满,满排汉。” [[15]] 则反映了清代民族与等级统治的基本情况。

清代此类描写官场及其生活的谣谚极多,大多仅用寥寥数语,对官场生活进行生动描绘,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官场情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代谣谚中,歌颂清官,讽刺贪官的为数较多,反映了下层人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及对清官的赞誉。其中很多朗朗上口,显然来自于民间的创作。当然,也有许多是由文人们创作或是经过记载它的一些文人修饰了的。

“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的谣谚,说的是康熙时著名的清官于成龙,他一生为官,廉俭自律,有“于青菜”的美誉:

“国朝贤臣,必以于清端为清廉第一。……自江防迁闽臬,舟将发,趣人买萝卜至数云。人笑曰:‘贱物耳,何多为?’公曰:‘我沿途供馔,赖此矣。’其自北直赴江宁也,与幼子赁驴车一辆,各袖钱数十文,投旅舍,未尝烦驿递公馆也。在制府署,日惟啖青菜,江南人或呼为‘于青菜’。仆从无从得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诸子冬衣褐,或木棉袍,未尝制一裘。官楚时,长公子将归,署中偶有腌鸭,刳半与之。民间有‘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之谣。公卒之日,僚吏见床头敝笥中,惟绨袍一袭,靴带二事,瓦瓮中粗米数斛,盐豉数器而已。公之贤,不仅以廉俭见,特公之清操苦节,夷险一致,尤为人所难能。” [[16]]

“广东真乐土,来了李巡抚,强盗肯回心,百姓不吃苦。” 这几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说的是乾隆时期广东巡抚李湖:

“江右李恭毅公湖,屡任封圻,廉能轶众。镇抚粤东,值海盗充斥,公简练将士,冒涉波涛,未逾年,擒盗至数千人。公但诛首恶,余悉资遣之,曰:‘此亦吾民,何忍使撄白刃也。’盗皆感泣改行。时舆诵云:‘广东真乐土,来了李巡抚,强盗肯回心,百姓不吃苦。’” [[17]] 可见所谓盗,多为良民,政治清明,就是普通百姓,遇到政治腐败之时,则多为盗,古语说“民贫则奸邪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此类称颂清官的谣谚,亦多见于地方志中,兹略举数条:

“张学圣,奉天人,隶镶蓝旗汉军。顺治中知江南徽州府,与徽宁道张文衡、总兵张天禄,皆辑兵爱民,深得人心,后皆迁擢。去时,有‘挽不住三张弓’之谣。今祀徽州名宦。” [[18]]

“鹿兆图,山东贡士,顺治五年令武昌。兵燹之余,招垦田地,抚辑流亡,凡催科折狱不尚严峻,民皆化之。清介自守,而葺学课士则捐囊不惜。升汾州同知,行李萧然。有‘做官不爱钱,起身无盘纒’之謡。” [[19]]

“赵隆胤,肤施县人,拔贡生,授固始令,多恵政,上官议加赋隆胤固争之不得,以忧卒。上官感悟,寝其事,时有‘固始一官死,汝宁万姓活’之謡。” [[20]]

另一方面,讽刺和鞭笞贪官污吏的谣谚,是清代民间谣谚的重要内容。

县令食人多于虎:

“有猎人缚一虎献县令,颂令者,佥谓令仁政所至也。一士子作歌云:‘虎告相公听我歌:相公比我食人多。相公若果行仁政,我自双双北渡河。’此诗乃古乐府之遗也。” [[21]] 州县官之苛政于此亦可略见一斑。

有的民谣直接指名道姓地将地方大员比作老虎:

“江西地方苦,遇见陈老虎,大县要三千,小县一千五。过付是何人,首县名徐午。” [[22]] 这里,陈老虎说的就是嘉庆间江西巡抚陈淮,而为虎作伥地为他大肆索要贿赂的徐午,就是当时的南昌县令。清自乾隆中以降,吏治败坏,这一条就深刻说出当时贪官污吏残民以逞的情形。

还有歌谣将地方大员比作蝙蝠、狼虎和鼠蠹的:说的就是著名的毕沅,此公颇有才名,但也有劣迹:

“毕公任制府时,满洲王公福宁为巡抚,陈望之淮为布政,三人朋比为奸。毕性迂缓,不以公事为务;福天资阴刻,广纳苞苴;陈则摘人瑕疵,务使下属倾囊解橐以赠,然后得免。时人谣曰‘毕不管,福死要,陈倒包’之语。又言:毕如蝙蝠,身不动摇,惟吸所过虫蚁;福如狼虎,虽人不免;陈如鼠蠹,钻穴蚀物,人不知之,故激成教匪之变,良有以也。今毕公死后,籍没其产,陈为初颐园(初彭龄)所劾罢,惟福宁尚列仕版,人皆恨之。” [[23]] 而记录此条民谣的昭梿说乾、嘉之际的三省白莲教起义也与这些贪官的行径有关,不能不令人深思。

“被盗经官重被盗”的谚谣反映的是当时州县衙役下乡“吃了原告吃被告”的情形:

“至于衙役以讼事入乡,先到原告家需索银两,谓之启发礼。次到被告家,不论有理无理,横行吓诈,家室惊骇,餍饱始得出门。由此而入族保、词证各宅,逐一搜求,均须开发。迨到案时,不即审结,铺堂、散班之费,莫可限量。盖各有所挟,积渐之势使然也。是以贼盗蜂起不敢申报,报则枉费银两,不为缉获,获即受贿放去,毫无裨益。谚云:‘被盗经官重被盗。’凡此,皆由署事官员贻害之所致也。” [[24]]

有讽剌学官:

“康熙间浙江学道程汝璞每于按临考试,私带姬妾,或以七相公乳母为名,或以阅文相公为名,用轿抬入试馆。嘉兴府等处有十可怪之谣,如‘一可怪,增廪入学一齐卖;二可怪,吓诈教官骂奴辈;三可怪,到处出巡带奶奶’等语。” [[25]]

有讽士大夫与高官的例子:

“康熙中,徐健庵兄弟显贵,声名赫奕,与高江村姻亲,情好最密。都中有“去了余秦桧来了徐严嵩,乾学似庞涓,是他大长兄”之谣。又有“五方宝物归东海,万国金珠贡澹人”之对。为言官指劾。士大夫得不宝此荣名耶? [[26]] 同一谚联有另一说法,“郭琇参徐乾学、高士奇折曰:‘万方玉帛归东海,四海金珠进澹人’,外间流播,其苞苴贪污可知云云。”[[27]]  摘民间谣谚以为参劾官员之依据,亦可见当时谣谚的流行及对时政的影响。

有说当时官场饮酒风气的:

“夏邑李东川任祁阳时,有句云:‘颟顸公事唯耽酒,勉强官声不要钱’。后果以诗酒废事,被参归。” [[28]]

还有对联讽刺贪官的:

“吴白华总宪曾视学湖北,人以姓名三字撰联额云:‘口可吞天。欠金休得登高第,少目何曾识抄文。’后关敬轩学士在粤东学政任内,人亦有一联云:‘一条木竖拦穷鬼,两扇门开要细丝。’祝留村主事与钱南园师先后视学余乡,亦有联云:‘祝去无人祝,钱来不要钱。’人言信可畏哉!” [[29]] 吴白华,即吴省钦,此联巧妙地将他的名字嵌入其中,进行无情的嘲讽。

民谣说科场作弊:

“康熙辛卯,江南主试赵晋以作弊罪斩。时偕左副都御史左必藩往,故江南谣云:‘左邱明双眼无珠,赵子龙浑身是胆。’” [[30]] 此条亦有说为顺治十四年江南乡试时事件:“顺治十四年丁酉科江南乡试,正主考左必蕃,副主考赵晋,榜发,两江士论哗然。……贡院大门张一联曰:‘赵子龙一身是胆,左丘明有目无珠。’……京师内外哗然。”[[31]]  然考之于史表及官私各书,此事当为康熙五十年,该年江南乡试主考官为副都御史左必蕃和编修赵晋[[32]] 。

“今日之遗卷,来科之元魁”,说的也是一种科场作弊现象,指有落第士子,将所谓考场中的答卷公开印刷发行,进行宣传,为自己来年中式大造舆论的现象:“更有异者,莫甚于场后遗卷之刻也。夫有不肖之子,夤縁中式未遂者,出场后,或倩他人代作或将旧文改窜,并非场中本来面目,乃竟借主考房官美批,以为业定魁卷,小疵偶遗,公刻呈送,恬然不以为耻。因送至选坊,与中式墨卷并行,甚至选家浓圈,极赞有远胜墨卷数倍者,不过邀此虚声,为来科梯媒。故时人谚云,今日之遗巻,来科之元魁也。” [[33]]

“一代做官,三代打砖。” [[34]] 的谚语,则表现出下层人民对整个官僚阶级的失望与不满,做官即是作孽,一代人做官,下面三代人都要去“打砖”做苦力,是一种不满的发泄。直到清末,人们仍用类似的谚语来说明官场的黑暗:“谚曰,一世作宦,九世儿牛。可想见官界之罪恶已”[[35]] 。而地处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宁食粥稀,不见官司”[[36]]之谚,旧志中以此谚说明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淳朴”,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也说明了吏治的败坏与官场的黑暗。

甲午战争期间有几幅对联:很能说明战前战后的情形:

“一曰:‘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覆没,割地求和。’二曰:‘台奉二百兆,一分薄礼;翁孙十八子,三代同堂。’谓常熟、济宁、合肥也。三曰:‘送台湾,翁孙双定计;使日本,父子两全权。’四曰:‘相国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五曰:‘卫达三呼冤赴菜市;刘坤一挣命出榆关。’又有诗曰:‘军书旁午正仓皇,又见尚书访鹤忙。从此儒林传雅话,风流犹胜半闲堂。’甲午冬,东单牌楼二条胡同翁常熟尚书宅逸出一鹤,尚书自书‘访鹤’二字于门外,故有是诗。” [[37]]

这一条颇能反映甲午战争时期的社会政治与官场情形,其间有几个人物,一是合肥天下瘦的李合肥,指甲午时万众唾骂的李鸿章;三是翁常熟,指帝师翁同龢,江苏常熟人,曾任户部尚书等职,故说“司农常熟世间荒”;三是孙毓文,山东济宁人,甲午时期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兵部尚书,与李鸿章合谋,力主和局,故说“翁孙十八子” “翁孙三定计”;刘坤一就是后来长期任两江总督的洋务派人物,甲午时他作为钦差大臣驻守山海关,辽河一战,全军溃败;卫达三,即卫汝贵,甲午战争时,他作为淮军将领入援朝鲜,弃平壤不守,溃逃回辽,后被处斩。可见谣谚亦颇能反映时政。

 

                                     

 

传统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参预社会政治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很少,但大量的民谣民谚却反映了不少官场与社会政治的情况,表现出下层人民对政治的一种参预,由此也形成了一种社会舆论,有时候,一些传闻之辞也被编成歌谣,广为流传,以至于被引用上奏,“言路闻之,至入弹章,亦足见人言之可畏矣。”[[38]] 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历史记载中,我们看到,民间谣谚也常为清代皇帝所引用。其间,有对民谚中所体现的人世道理的引用,有对各地情况的说明,也不乏将民谣作为一种社会舆论,用来考评和控制官员的例子。

“(雍正五年七月朱批):谚云:‘积谷防饥’,朕平日谆谆谕尔等留心积贮者,正为此等处也。” [[39]] 这里所引的民谚,就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总结的人世间的哲理。

“(康熙三十八年六月)上谕:当今凡事皆可缓图,惟吏治民生最难刻缓。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朕南巡江浙,询问地方米贵之由,百姓皆谓,数年来湖广米不至,以致价值腾贵。” [[40]] 康熙帝所引的,就是民谣对各地方情形的说明。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对民谚的引用,也是从他自己所处的角度出发的,如雍正十三年谕内廷太监:“谚云:‘一岁主,百岁奴’,上下之分秩然,岂得以阿哥等年尚冲幼,遂尔怠忽耶。” [[41]]就是用俗谚来教导太监们要尊重年少的主子。

而在很多时候,民谚也成为朝廷对官员进行了解、评价与控制的一种参考或佐证。雍正八年朱批,指责当时广东提督万际瑞官声不好:“自抵浙以来,兵民交怨,声名甚劣。里巷之间有‘李太保督浙,万民安业,万提督到任,阖省胥谗’之谣,未知得闻否也?” [[42]] “(雍正八年上谕)闻得山西武乡县知县张宪龄,年巳七旬,目巳昏翳,审事不能剖断,百姓有‘泥土地’之谣。” [[43]]

此类涉及时政民间谣谚能够为最高统治当局所知并且引用,表明民间谣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舆论,并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它也常常为官员们作为“民意”的佐证材料上报给最高当局。雍正五年九月,有官员引用地方民谚,向朝中密报广东治安状况极差:“目今百姓寝不安枕,人人自危,是以民间有‘孔督去,阿婆来,盗结党,民何赖’之谣。纷纷传说,由粤达闽。” [[44]] 事情引起雍正帝的重视,不久就下旨责问总督孔毓珣。

乾隆初,湖南发生了一起官场争讼:“全州谢公济世起戍籍,除湖南督粮道,巡抚许容忌其刚直。衡阳令李澎、善化令樊德贻,巡抚私人也,其征粮浮费皆倍蓰,谢公易服为乡民往纳,得实,乃具牒劾之,巡抚格不行。公面陈状,辞过激,巡抚恚甚,反纠公解任听勘。谕总督孙公嘉淦赴南省会鞫,孙故名臣,为巡抚及布政使张璨、按察使王玠等所蛊,科罪谢公,褫其职。于是湖南士民大哗,揭帖讼公冤,御史胡公定采民谣以闻。谕复遣侍郎阿里衮公及胡公往勘,至则士民数万,爇香跽马首称冤,尽得朋谋倾陷状,狱具,督抚两司众守令皆坐免,谢公改驿盐道,天下快之。” [[45]] 不难看出,在整个案子的处理中,“采民谣以闻”,借重民间舆论,对案件复查重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民谣民谚有此种作用,而且会对当时社会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当时也有人注意到它,并提请朝廷对其进行制止:“(乾隆初)(钱)陈群屡有建白:尝疏请严治匿名揭帖,无论事巨细,非据实首告而编造歌谣诗词,匿名粘贴闾巷街衢,当下刑部依律治罪。” [[46]] 但民谣作为一种舆论,仍然常常为官员采用。上引被江西民谣称为陈老虎的陈淮,嘉庆初为御史初彭龄引民谣弹劾:“公即并其谣劾之,陈为之罢官。” [[47]]

民谣不仅可使贪官罢官而去,也有致其丧命的例子:

“‘周全天下事,广积世间财’,此嘉庆间山东民谣。缘内务府大臣广兴、左都御史周廷栋,奉命往东省审案,广兴黩货营私,周廷栋为之隐饰,众怨繁兴,谤书腾播,此十字遂达天听。谳鞫得实,奉旨,广兴伏法,廷栋屏斥不复用。” [[48]]民谣作为一种舆论,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于此可略见一斑。

总观清代的谣谚,我们不难看出:第一,清代谣谚中有相当部分,涉及社会政治生活,对官场形态、官司职守及官员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生动的记录,是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那个时代政治生活的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第二,谣谚多产生于民间,也有由下层士子创作或由记载它的文人修改而流传下来的。第三,谣谚是下层人民心声的表达,在缺少表达与宣泄途径的时代,人们不平则鸣,以谣谚的形式构成一种社会舆论。无论对清官的赞许还是对贪官的讽刺与谴责,都是下层人民政治清明的美好生活的呼声。第四,此种舆论,对当时社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比较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社会民间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